我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工作的,凭着“绘画”一技之长,四个月后入车间办公室,从事宣传报道的活儿。开始,我只是埋头办宣传栏、更新橱窗、出黑板报,办《简报》等等,压根就没想到写一篇稿子。
一天,工段有一位保全工,他写的一篇关于车间开展操作技术大比武的稿子上了《铜陵报》,当时对于只写些豆腐块广播稿的我来说触动相当大。从此,我便暗下决心,也要写稿投稿,争取发表。
很快车间又开展操作技术比武,我捷足先登,抢在时间的前面,当我手里握有素材,却不知从何处下手,因为是对外投稿,稿件不同于广播稿,要求也高,我格外慎重,在我感到困难时,我忽地想到了那位保全工发表的新闻稿,好在我保留了报纸,稿子不长,一百多字的简讯,我就照着他的稿子格式,写了一篇新闻稿,不敢用自己的名字,用“王浩”这名,投给《铜陵报》,居然发表了。
当车间领导得知我用“王浩”名发表文章时,给予我极大地鼓励,并在抖室会表扬。后来我用这名继续投稿,这时,己不再参照他人的稿子,而是自己货真价实的东西了。当时要写一篇像样的稿子,遇到最大的瓶颈是,写一篇文章,要么写着写着,写不下去了,把握不了重点。要么写出的东西枯燥乏味,连我自己也看不下去,要么就是病句连篇,这是最主要的。
一篇文章写下来,如果不能把握住字诗句的话,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败笔,意识到这点后,我深感自己的写作水平需要有待于提高。
实不相瞒,我初中高中都是抄着同学的作业、试卷走过来的,以至高中毕业那年,只有小学二年级的文化水平。下放后,因爱好绘画,乡村小学安排我担任美术课教师,成了一名民办教师。乡村小学缺教师,我又接手小学四年级数学,初二物理。当时,我什么都不会,应当是学生教我。
当我敲错下课铃后(用一截铁轨挂在屋檐下,上下课用铁器敲它,发出清脆的撞击声)(当时不认识钟),我急了,醒来了。当天从老师那儿借了小学数学一至五年级课本,挑灯夜战,用四个晚上自学完毕。继尔,又朝着初中高中文化课迈进。回城待业后,我白天做知青,晚上到夜校补习文化课,参加招工考试,考进了当时令人羡慕的纺织厂。
1984年,安徽电大新闻写作班招生,我认为这是提高写作水平的极好机会,紧紧地把握住,向厂领导提出要求上电大,领导在我的申请报告上批复“同意公费,业余学习”八个字。通过参加成人高考,我有幸成为电大新闻写作班的学员,用三年多的时间,业余自学了电大所有的课程。
参加电大新闻写作班的学习,对于我来说,最大的收获是,认真学习了《现代汉语》这门课,它最终解决了我在写文章中正确地使用字词句。过去写篇百字新闻稿,就写得十分困难,电大毕业后,写起新闻稿得心应手,并有多篇新闻稿获铜陵新闻媒体奖。有了这个基础后,我更加专注写新闻稿了,向着省级国家级报刊投稿,发表无数。
2004年,受到同事进行文学作品创作的影响,我将笔锋转向了文学作品的创作,开始向着文学创作的路子大阔步地迈进,一写就是十年。十年的文学创作,可以将它分为三个时期,即:初期、中期、后期。
初期:我有幸成为企 业报的编缉,在办好企业报的同时,开始尝试着向《铜陵日报》《中国华源》等报副刊小范围内投稿,那时,也没有想到大范围投稿,并担任一家论坛总版主,在论坛上不断地学习,收获很大。
中期:2006年以后,我按照企业改制三项制度中的一条,办理内退。我没有放弃创作,继续写作,这个时期,开始向国内大范围投稿,也是我写作创作上的巅峰,最多的时候,一个月发表三十多篇,十年下来,有一千多篇次的小说、散文随笔、小品段子发表在《青年博览》《小品文选刊》《扬子晚报》《羊城晚报》等国内近三百家报刊上。
后期:2012年7月,我来到上海,这个时期,到过两家报刊编辑部担任执行编辑记者,在过去办企业报的基础上,大显身手。采写了大量的新闻稿和人物专访,发表在《上海木业》《海洋工程装备》《船舶设计师》等多家报刊上,写作更加勤快,精心创作《我在上海》这个专题,字数已达二十多万个,网上建立《竹楼文集》,字数超过一百万个,写有中篇小说《梦,还有多远》,打算修改,写成长篇,字数已达十多万个字,等等。
可喜的是,过去投了很多年的报刊,一直没有上稿,我在上海做到了。比如《人民日报》(海外版)、《工人日报》等等。再后来,我跳槽,换了一家单位,从事图书的编校工作,这项工作,给我带来很多的阅读机会,我如饥似渴,紧紧地抓住这个机会,不停地阅读,读了多少本书,至今,我无法统计。可能是阅读吧,对我写作有着很大的帮助,它再次燃起了我写文学稿的热情。
停了一年多写作,去年八月底,觉得创作文学作品的时机已然成熟,我又开始写稿投稿,这时,我所写的稿子,一改过去只写几百字的作品,而写大量的千字以上的稿子得以发表,这对于我来说是一个突破,几个月下来,发表十多篇稿子,字数达一万多个。接下来,我将继续努力,争取多写稿写好稿,写出一定水平的作品来。(王建设)
2017.10.22于上海愚园路(第二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