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讳]指举国臣民,甚至包括皇帝本人,都必须遵循的避讳。本指皇帝本人及其父祖名字;故又称君讳、公讳。后来扩大,讳及皇后及其父祖的名字、皇帝的字、前代年号、帝后谥号、皇帝陵名、皇帝生肖等等。
以下按照括弧内顺序列举:【避讳对象,避讳字,案例,备注】
(1)孔子,丘。丘→邱,始于清朝。
(2)秦始皇,政。正月→端月;或→(音“征”)月。
(3)秦始皇之父子楚,楚。楚地→荆地。
(4)吕后,本名吕雉,雉。雉→野鸡。
(5)汉文帝恒。娥→嫦娥;恒山→常山。
(6)汉武帝,彻。彻侯→通侯。
(7)汉宣帝,询。荀子→孙卿。
(8)汉光武帝,秀。秀才→茂才。
(9)汉明帝,庄。《庄子》→《严子》。
(10)魏武帝,操。操刀→捉刀;操琴→散琴;杜操,字伯度,只称其字。
(11)吴武烈帝,坚。坚→牢;甄(音“坚”)→(音“真”),一说甄音改为避隋文帝讳。
(12)吴桓王,策。策曰→诏曰;智无遗策→智无遗计。
(13)吴大帝,权。权→柄、势、枢;弄权→弄势。
(14)吴太子,和。嘉禾→嘉兴。
(15)吴景帝,休。休阳→海阳。
(16)晋文帝,昭。王昭君→明妃;蔡昭姬→蔡文姬。
(17)晋简文帝郑后郑阿春,春。春秋→阳秋;富春→富阳。
(18)唐太宗,世民。民→人;观世音→观音;民部→户部。
19宋太祖,匡胤。赵匡义→赵光义;赵匡美→赵光美。
(20)宋太宗,光义。赵光美→赵廷美。
(21)宋仁宗,祯。蒸→炊。
(22)宋英宗,曙。薯药→山药。
(23)明成祖,棣。无棣县→海丰县。
(24)康熙帝,玄烨。唐玄宗→唐明皇。
(25)道光帝,绵宁(旻宁)。广宁门→广安门。
【主动改名或不避讳】皇帝即位后不少主动改为生僻字,是为一种为减少麻烦的方式。清代入关代明的第一朝皇帝世祖名福临,为了缓和民族矛盾,曾下诏布恩,特许臣民可不避讳福字,诏曰:“不可为朕一人,致使天下之人无福。”
【避讳和文字狱】顺治以后,有清一代竟大兴骇人听闻的文字狱,其中多有涉及避讳的奇谈怪论。
康熙年间,因明大学士朱国祯生前在经清人庄廷鑨冒名出版的《明书》中曾直书清太祖努尔哈赤之名,辗转株连冒名的出版者以及修订、校阅、写序、署名、刻字、印刷、卖书、藏书、官员等达数百人,处死刑者七十余人。
雍正年间,主考官查嗣庭摘用《诗经》中的“维民所止”作为试题,经人告发说题中“维止”二字是暗示将“雍正”砍头示众,病死狱中惨遭戮尸枭首,儿子处斩,兄侄流放。
乾隆年间,内阁学士胡中藻引用《周易》中的爻象之说,以“乾三爻不象龙”为试题,题中有“乾龙”二字,龙与隆同音,竟判定是影射乾隆皇帝被送上断头台。举人王锡侯删改钦定的《康熙字典》,重编作《字贯》,触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帝名,判处斩刑,封疆大吏也因失察革职治罪。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