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社会的动物,不能要求人不受环境、不受社会舆论、不受阶级成见的影响而单凭自己的感情行事。这就产生了许多悲剧,有的是因为屈服于社会舆论而遗恨终生,有的则是因为反抗社会舆论而遭到不幸。茨威格在这里让我们看到,外界的影响如何激起主人公心里汹涌的波涛,内心的潮起潮落如何左右主人公感情的起伏、行动的进退,心灵的危机如何最终铸成这一对青年男女的悲剧命运。
一页页读过去、情节始终高涨不衰,一口气直到最后一页都激动人心、叫人喘不过气来的书才给我充分的享受。
“软弱,”“不愿作出最后牺牲的不彻底的同情,远比暴力更加致人死命。”我们看见这些懦夫在和自己的心灵,和社会偏见苦苦地搏斗,终于遭到失败。他们想爱,又不敢爱,想行善,又不敢行善,瞻前顾后,优柔寡断,等到痛下决心,已为时过晚。茨威格着力的是心理描写,“这是回归到您的世界”,这便是弗洛伊德研究的人的精神世界,“这本书一直延伸到医学范围”,这便是弗洛伊德作为心理医生所从事的心理学的范围。但这并不是一本研究心理学的著作,而是对促使这种悲剧产生,使人遭到不幸命运的时代和社会的揭露和批判。
我想,我大概脑袋一碰上枕头就睡着了——就像迷迷糊糊地沉进一股黑黝黝的深沉的潮水,沉啊,沉啊,一直深深地沉入平时永远无法探到的自我解脱的底层。
只要良心有知,任何罪过都不会被人忘却。
这段话作为小说的题解,放在全书的前面,可以看作是理解全书的钥匙。作者指出,同情别人并不像霍夫米勒所设想的那样轻而易举。真正表示同情必须有尽责任、作牺牲的思想准备。因为接受同情者并非木偶,只会消极地接受别人给予的同情而没有自己的内心活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