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心理疗愈写作
《千与千寻》| 真正的亲密,是能够在对方面前“独处”。

《千与千寻》| 真正的亲密,是能够在对方面前“独处”。

作者: 冰千里 | 来源:发表于2019-11-28 15:09 被阅读0次

​文|冰千里

作者公号:冰千里(bingqianli520)

首发来源:冰千里(bingqianli520)

昨夜看了《千与千寻》。

我们欠宫崎骏的不是电影票,而是愧欠自己的一份感动。

千寻被迫丢了自己的名字,忘却了往事,独自走到一个充满未知恐惧和诡异奇幻的世界。

内心的无助让这个女孩忽略了恐惧,只是往前走、往前走再往前走,找到自己活下去的位置,找到解救父母的方法。

影院空调很冷,我蜷缩在中央,心随着千寻跄踉的脚步起起落落。 

当千寻接受了另一个世界的现实,接受了父母因贪婪被变成猪的残酷,纤弱的双手抱着膝盖,眼神空洞飘向远方,她并不知未来应何去何从。

此时,身边白龙递过来几块饭团,说:“小千,你把它吃下去就会有精神的。”又说“别怕,这是我亲手做的,不会变成怪物的。”

小姑娘抬起头睁大眼睛,拿起饭团一口一口咬了下去。

没咬几口,眼泪一颗一颗滑落,再嚼下去泪水决堤般奔涌而出,千寻终于可以放声痛哭了。

彼时的恐惧与绝望似乎有了去处,那一刻,这个女孩知道:原来是可以用哭泣和泪水表达悲伤的。

这让我想起几年前看过的一个短片: 

一个三岁男孩身逢乱世,亲眼看到父母死在身边一点表情都没有,旁边的人大声呼喊,他也像没看见。

过了段时间这个孩子被送到精神病医院,依旧表情呆滞身体僵硬。

直到有天,临床一个小姐姐痛哭声把他惊醒,那女孩抱着毛毛熊止不住的流眼泪。

男孩突然抬头问旁边的护士:“阿姨,她怎么了,在做什么?”。

护士摸着他的头,轻声说:“哦,可怜的孩子,她在哭泣,她很伤心。”

突然间,这个男孩“哇”的哭出声来,有种撕心裂肺的痛,顿时响彻了整个病房。

就像千寻那样:原来我是可以用哭来表达情绪的,我遗忘的那个情绪原来叫“悲伤和害怕”呀。

是的,很多被创伤的孩子忘记了“泪水”的功能,也不知道情绪是什么,完全被恐惧淹没、被绝望隔离,完全僵硬和本能活着。

直到在安全的环境中,在一个值得信赖的人那里,他们才慢慢意识到究竟发生了什么,自己究竟承受了多大的委屈。

那一刻,他们才找到“自己”,才寻回丢掉的情绪,才捡回一些人类基本的功能,比如呐喊和哭泣。

千寻在白龙身边找到了,小男孩在护士那里找到了,在那一刻他们活了!就像千寻那样,又可以被称为“人类的一员”。

不幸的人最大的幸运就是能遇见这样一个“环境”,能够让自己“独处”,继而释放原始的恐惧与悲伤。

也是这个力量让千寻再次走进那个世界,历尽艰辛磨难,重新回到了爸妈身边。

在温尼科特理论中,孩子有个最大的能力,那就是----独处,也就是“享受孤独的能力”。

真正的亲密关系,是在另一个人那里享受独处的能力。

从来不存在一个人的孤独,就像从来没有一个单独的婴儿。 

一个单独的婴儿身边必定有他的妈妈或其他养育者。同理,一个真正会独处、享受孤独的人那里,也一定有某个环境。

很多时候,这个“妈妈”和“环境”是根植在内心深处的,并不是现实的存在。

当一个人能安心享受独处的时光,内心深处一定根植着某个“形象”,这个形象是稳定的、可靠的、连续的,是当他被情绪淹没时候最终的靠山。

这个形象的形成是这样的:

比如:

婴儿饿了,会用哭喊表达需要,妈妈敏锐捕捉到后开始喂他,需求被满足,婴儿不哭了。

但有时妈妈在忙,必须处理完才可以喂养宝宝,比如挂掉电话、放下围裙、离开卫生间之类,那么婴儿的需要和满足之间就有了一个等待的过程。

婴儿必须延迟满足,必须从发出“饿的信号”到“被喂养”之间发展一种能力,来抵御这种饥饿,这个过程就叫做“独处”。

“独处能力”就是在那个过程中产生的。

但这个过程不能太长太频繁,否则就是挫折。

也不能提前预防,很多时候一个焦虑的妈妈会提前预防,在宝宝不饿时硬把乳头塞给他哄他入睡,防止被打扰到。

长此以往,这个婴儿就发展不出“独处”的能力。

再比如:

一个三岁孩子玩游戏,妈妈在不远处忙着,孩子玩一会总看妈妈在不在,或叫一声看她应不应,若妈妈还在或者答应了,孩子就会转身继续做自己的事情,这也是“独处能力”发展的过程。

同样,妈妈突然消失就是创伤,妈妈在后面不停喂水擦汗,或时不时打扰,这就叫“侵入式养育”,孩子独处能力是不可能发展出来的。

足够好的妈妈总会自然给孩子提供某个空间,让孩子安全做自己,不受外界任何打扰,长此以往,独处能力就能健康发展出来。

在孩子内心安住了这样一个人:他在场、连续、稳定、关注,他会安心做自己,很少主动打扰你,在需要时候,她会出现,不需要时候也从不侵入。

这个形象被“内化”了,不管将来是否真有这个人都无所谓了,因为每次独处时都会“带着她”,直到终生。

因此,所有享受孤独的人,都是在心中另一个人陪伴下的独处。

在一个随时被侵入的环境中,人是毫无创造性的,更多的是发展出“虚假面具”来应对侵扰。

就像《千与千寻》中的巨婴宝宝,被汤婆婆过度照料,从来就没离开过婴儿房,虽然经常一个人在房间,但那不是独处能力,而是真正的孤单。

最终巨婴跟着千寻走出房间,经历了很多变动,提供了某个空间,独处能力才得以发展。

所以,独处能力和是否是一个人无关。

有人在人群中、在吵杂环境中、在事情乱如麻时候,甚至在其他人都很焦虑时候,依然很镇定,并不慌张。

这个人就具备了“独处”的能力,他虽在人群,但依然享受孤独带来的稳定和冷静。

相反,很多人即便是一个人一杯咖啡一段音乐,甚至身在寺庙,也无法掩饰内心翻江倒海的冲突,表面看起来是一个人,但内心住着太多无处安放的思绪,让他无法安静下来。

虽然他是一个人,但他无法享受独处,相反他被近期的某些事件激发,重新激活了早年焦虑的养育者。

有的只是短暂逃避和孤单感受。

影片很明显,尽管千寻深陷困境,周围全是陌生的、吵杂的、恐怖的音影,但这个女孩有着某种让人安静下来的品质,有着简单的孤独感,和外界格格不入。

千寻始终保持着平淡的“独处能力”,仅此一点,就能够化险为夷,走出困境,并拯救父母。

而“独处能力”是会“传染的”。

有过心理咨询体验的人一定深有感触。

最终让你成长的不是咨询师高超的解释、娴熟的技巧,也不是他的名望和理论,而是这样的感觉:

这个人总是温和在场,他的镇定不是伪装的,他的共情不是照本宣科的,他的气场不是故弄玄虚的,而是一种真实的“独处能力”,一种让人平和心安的感觉。而不管你的表现是多么焦虑和慌乱。

久而久之,你会发现自己不知不觉也有了这样的“独处能力”。

尽管遇到事情还会焦虑,但多了份思索,遇到问题还会出错,但多了份从容,沉静的“独处能力”就这样被内化了。

当然,这个过程是漫长和艰难的,你会不断在仓皇中体验沉静,在迷茫中体验镇定。

你还会发现这样的事实:在他面前你是可以“独处”的。

你是有空间的,或是沉默或是痛哭,他都会让你做自己,在你不需要时他对你毫不“侵犯”。

而这种体验在你的早年,是缺失的。

只有某种缺失体验被重新链接上,这个体验才算完成了使命,人才会在那个缺失的点上重新往下一个阶段发展,这就是所谓的成长。

以此同时,你也会把这种体验带给身边的人,比如父母伴侣孩子同事,他们都会潜移默化的被你的“独处”感染。

而这一切,不过做到了一点:

有人透过焦虑看到了渴望独处的你,照见了你独处的所有含义,允许你自由的独处。

慢慢的,爱的能力才会发展出来。

看完电影夜已深,回家路上脑海中反复出现千寻那个很想却没有做的回头,其实那就是独处能力。

有些人、有些事真的可以过去了,接下来的路只不过把这些人、这些事内化成稳定的形象。

让他们伴你一路孤独。

影片那列行驶在海上的电车,是通往灵魂深处的旅程,像极了人生。

生命中的旅人来来回回,那不是归人,都是过客,却在心中留下了弥足珍贵的东西:余生伴你独处的能力。

(END)

图片来自搜狗,文章转载需授权,欢迎留言

冰千里:知名心理咨询师,一个温暖又孤独的老男人,研究亲密关系、自我接纳。可接受视频咨询。 

相关文章

  • 《千与千寻》| 真正的亲密,是能够在对方面前“独处”。

    ​文|冰千里 作者公号:冰千里(bingqianli520) 首发来源:冰千里(bingqianli520) 昨夜...

  • 朋友

    有一朋友,比弟兄更亲密(箴18:24). 真正的朋友,总是在你需要、最困难、最无助的时候会出现在你面前, 他能够倾...

  • 独处:什么是真正的独处?

    独处是什么?是所谓的脱离社会环境,远离人群吗?还是把自己关在属于个人的空间里不与外界接触的宅?其实这并不是独处的...

  • 一句话的感悟(85)

    真正的朋友,是你不必在对方面前刻意隐藏真实的自己,而对方却不会和你绝交。

  • 情感勒索

    好的亲密关系让人如沐春风,在关系中滋养、成长。什么样的亲密关系能够达到这样的效果?二个人都是独立的人,都能够独处,...

  • NO.13 当我独处时,我在想什么?

    当我独处时,我在想什么? 越长大越发现,独处的时光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时间。 也借由独处的时间,能够自己和自己对话,...

  • 【0702  晨读感悟】变反对为赞同,“拉票”不二法则

    关系越亲密的朋友,越能在对事待人上达成观点一致。 越是能够“惺惺相惜”的人,越是容易亲密起来。 这是“吸引力法则”...

  • 文字是另一种生活

    我是个习惯独处而又安于独处的人,但我也不介意有人能够真正走进我的生活,与我相伴。当然,这是个寻找的过程,也许会用一...

  • 独处的能力

    渐渐的,渐渐的,越长大越喜欢独处。 独处可以带来的力量不言而喻,但在这个浮躁的社会,真正能够做到与自己独处的人有多...

  • 如何防止批评和抱怨--拆书练习11/100

    《李中莹亲密关系全面技巧》是李中莹老师讲亲密关系的书,如果我们能够面对真正的问题,明白其中的破坏因素,并学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千与千寻》| 真正的亲密,是能够在对方面前“独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yjbw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