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之前看过了《用户体验要素》一书,很薄,150页,洋洋洒洒地教你如何从5个方面去设计一款产品。从大学那时久听别人说过产品的五个层次,但事实上越概括的内容越难掌握,如何能够掌握这种分析方法?
这次从“作业帮”开始,看“作业帮”经历了百度的拆分和B轮融资的两三年,现占据了作业答疑部分40%的活跃用户,他们现在做的是一个怎样的产品?
一、背景调查
“作业帮”原来是百度的内部产品,已经从原来的【搜索,内容沉淀】产品模式变成了如今的【搜题,直播课,1对1】主流模式。可见在以【搜题】为切入点的基础上,开始完成【直播课及1对1】的教学服务衍生,越来越靠近教育的本质——沟通与反馈。
1.1 市场表现
作业帮在在线教育APP内的表现可谓亮眼,无论是用户量、活跃人数、搜索指数远超第二名”小猿搜题“的两倍以上,占据了同类产品中的40%左右的市场。
各类教育app用户规模1.2 用户粗略画像
在talkingdata的用户画像及百度搜素指数都表明,“作业帮”的主要用户在于30左右的成年人。而且,使用的高频在于周末。
talkingdata用户画像数据 百度搜索指数由此两点可以大概描绘一个场景:学生周一到周五依然有搜题的需求,不过部分会通过教室场景解决(问老师、同学,或者直接抄),周五做作业少,而到了周末则需要单独完成,同时作业量上升,就需要借助APP解决作业问题。
发现问题:用户年龄问题
talkingdata和百度指数中19岁以下的分别占比3%和11%,绝大部分都是30左右的,但作业帮对外数据称“20%的用户为家长”,其中哪部分才是真实安装用户?
*家长使用场景:辅导学生,还是给学生用?
*学生使用场景:学校期间没手机、不能使用,不需要使用;放假时,作业多、又一个人完成,所以需要借助手机的力量。
二、战略层分析
到今天,作业帮已经从一个拍题类的学习工具成长为一个综合性的学习服务平台,涵盖了习题搜索、名师直播、实时答疑、同步练习和学习沟通等教学测练评的各个环节。
——CEO于GET2016
2.1 作业帮的战略
正如CEO所说,“作业帮”已经从一个拍题工具,变成了一个学习平台。除了孤独的拍题、练习的属性外,还增加了直播、答疑、交流的一堆学习辅助服务,已经从作业角度切入,并逐步向习题、辅导部分扩散。
学生学习可分为四个部分:课堂、作业、习题、辅导
1.课堂,学校的老师上课部分
2.作业,由老师布置的必须完成课后习题
3.习题,作业外的自我布置的习题训练
4.辅导,由辅导机构进行的教学
作业由于高频次、不可逃避、低程度监管三大特点,使之成为最好的切入点。
2.2 作业的痛点
1)作业时长过长
有数据显示,目前学生(特别是初、高中)中,有80%每天的作业时间已经超过了2小时,50%超过3小时。作业时长过长的原因有很多,可能作业多、太难、课堂未听讲、老师未将知识点说清楚等等,但学生还是必须完成。
有研究显示,学生的每日作业在1-1.5小时是最有帮助的,超过了1.5小时后通过作业提高的效果降低
2)家长有心无力
家长即使想帮助辅导作业,也无法帮助到学生,或者还可能误导了学生。
3)师资有限
师资有限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老师的时间有限,在面对这个多个同学的情况下,能够传授知识就不错了,顾不上每个人;另一方面就是可能教你的老师并不杰出,那么他对知识的理解和传授方法也是有瑕疵的。
三、作业帮的范围
作业帮的主要功能包括:搜题、直播课、1对1辅导、练习,可以能够涉及到学生在课堂外的方方面面。特别是以作业为核心,不仅提供了搜题和解答帮助更好更高效的完成作业,对较为自主的同学设置了同步练习帮助提高,对于知识点学习有问题的设置了直播课进行“小灶”式学习,弥补在校师资问题的短板。
作业帮功能表3.1 搜题解决作业用时过长问题
个人、家长、老师的种种原因,都终将体现在作业困难上。但老师布置的作业又必须完成,所以搜题便可以快速的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减少作业时间,不必把时间花在不必要的作业时间上(比如知识点理解错误,思路不正确等,这需要得到反馈并进行指导纠正才能解决)。
虽然搜题并不能解决学习成绩提高的问题,但却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作业用时过长的痛苦。
4.2 拍题、答疑解决作业辅导问题
光是作业和练习是不够的,他们无法完成学习的全过程,一个有效的过程必须包括:计划、行动、反馈三部分。而且教育的本质是沟通与反馈,但目前学习环境中沟通的反馈是较为缺失的,不仅在于学校老师的反馈资源是稀缺的,更重要的是这种反馈是不及时的(作业隔天才有批改完成,而且反馈缺少针对性)。
提问、拍题、1对1辅导一步步的进阶都显示出了对即刻反馈的需求。基于之前的作业不仅要得到结果,而且会要求更多,要求习题的解析、要求知道自己出错的原因、要求做更多的练习、要求调整自己的学习路径,这也就引出了1对1辅导服务的市场。
4.3 1对1、直播解决师资问题
中国的老师队伍是相对薄弱的,一方面在于数量少,国家规定的师生比为1:20,其中老师是所有科目的加在了一起,可想而知每个能所占教师资源过少;二方面在于不平衡,在三四线城市中,很难接触到优秀的师资,即使有多年经验的教师,其教学技能也是被质疑的。
所推出的直播和1对1,便通过电子的方式得到了一些缓解,至少看到了一点“教育更公平”的可能,让师资贫乏地区能接触到1线城市的优秀师资的优质课程,同时还能得到985高校学生的1对1问题解答。
有研究显示,像医生、老师、专业运动员等专业职业如果不进行刻意训练的话,只是单纯按照无意识重复工作、训练(即吃老本),无论重复多少年,对专业技能是没有提升的。
4.4 自主练习模块
文科需要提高所需要的综合因素太多,更依赖于个人的文学素养(虽然英语可以通过单词、语法等强行提升)。作业帮通过优质作文、单词及古诗词搜索进行这方面的补充,可能是还没想好如何让学生进行文科学习,而提供了优质内容分发的工具,让学生自己探索。
理科完全是自主练习、不断刷题,分别按书籍章节、试卷、年级测评等维度进行刷题,完全缺乏练习的“针对性”一说,从教学角度来说为了做而做的练习是无用功,从学生角度来说也没有理由去完成那些题目。
所以我认为这块无论是对于学生还是公司,价值和意义并不大。可能作业帮也未想去建立特别帮的题库及自适应学习系统。
五、作业帮的结构
作业帮最主要想让用户完成的动作分别是:
1. 搜题得到作业解答
2. 上直播课
本部分将会围绕这两个点进行分析,查看他们是如何设计用户行动路径的,即完成两个主要动作的逻辑结构。
5.1 搜题得作业解答
该路径关键环节就是三个部分:描述、搜题、解答。
搜题得到作业解答5.1.1 描述题目
题目可以通过拍题、读题、历史得到用户想搜的题目。
1)拍题
对应场景很简单:在做作业时,遇到不会的直接拍照(截图)下来,然后直接搜索相关试题。
*在拍照时,横向拍照、闪光、九宫格线引导题目摆正、选框选出1题题干,一系列动作都在使得图片更为标准,识别更为简单,以获得更接近的题目
2)语音搜题
是拍题的补充,用于一般问题谈论的场景。偏向于无照片(非做作业的情况下,单纯的谈论问题)、照片无效(拍题质量差)两方面的应用场景。
*英语识别不了、数学公式语音不能描述、文科理科的题目一般人也记不住,更用于一般小问题(常识、定义类、简单题目)的问题搜索。
3)历史
以前搜过的题,再次翻看一下。
*会需要么?比较这个搜题历史太多,且未过滤,不如这里换成【错题&收藏】,直接从被自己记录的内容里选出要解答的题目,更为合适?
5.1.2 搜得相似题目
这里会返回至多5个相似的题目题干,具体的搜索匹配度如何,并未亲测。
1)作业如果能够覆盖市面上所有的官方书本,及热门的参考辅导用书及试卷。
2)还覆盖基础知识的讲解和简单问答。
3)……
*搜索匹配度,到底追求的是题目一致、还是返回经典题?
题目是千篇一律的,老师出的很多题目都是某个经典题的变化或者结合,所以只追求一致的话,可能没有解答或者解答不完整,这样解答的意义就会减弱;如果能够识别描述题目以及其模仿的经典题目,那才是更有教导意义的题目,不仅是最本质的教学,同时也配备有最优质的解答。
5.1.3 获得解答
1)解答和分析
解答最直接的就是所搜出题目的自带解答,分为解答和分析两部分,遇到经典题,则有很详细的思考过程和解答,但一般题、变形题,则只会有过程和答案,缺少中间的思考和分析。
2)1对1辅导
当搜到的题目还是有提问,则提供问老师服务,直接连线在线老师。
同学提疑问---老师看题目----老师讲解----师生互动----老师给意见,通过这几个环节,完成题目的解答,该过程非常饱满而高效。
*1对1辅导的服务质量和单纯的工具搜题,两个简直是不可相比的,前者只要保证了服务质量会容易让人爱上,因为这更接近于教育的本质(沟通和反馈),减轻了学习的阻力作用,更让人愿意继续学习。
一样,越碎片的工具/服务,对成绩优异的学生最有效
3)问学霸
之前带有的一个功能,能够让搜不到、不懂的同学发题目到帖子向其他人请教(阿凡提还有该功能)
隐藏一方面是因为要提倡1v1辅导,对搜题的信心越来越大,二方面也说明问学霸是让人可能不喜欢产品的一个点,因为服务质量一般,得等待一段时间后才有可能得到解答,即使只是等待20分钟,那么搜题软件的优势就荡然无存了。因为做完题的时候,想获得反馈的心理是极强的,如果立马得不到,那么迟多久(等20分钟,还是等明天老师批改再说)已经无所谓了。
5.2 上直播课
上直播课可视为一种电商模式,直白点说就是销售课程,可分为四个关节:发掘需求、寻找商品、下单、上课。
就目前的的产品而言,作业帮更多的精力放到了“寻找商品”一步,而在“发掘需求”一步只有看拍题解答时候的推荐,有些不足。如何能够发掘更多的订单需求,为用户匹配更合适的资源,是个可深入思考的问题。
上直播课5.2.1 发掘需求
目前,只有在学生搜题看解答的时候会推荐一些相关的直播课,但如果看解答有疑惑,学生会选择1对1答疑,还是选择报名参加直播课呢?
首先,如果发现疑惑,‘作业帮’给出了多种解决途径:1对1答疑、举一反三再练习、专题直播课。搜题的疑惑,肯定是来自于题目,1对1答疑也是针对题目的服务,练习是题目和知识点的结合,但直播课属于知识点的重新学习。前两者都是从题目角度切入,有着很强的切入情景,同时也极具及时性,但会在什么场景下会由题目的疑惑转变为知识点学习的需求?
有两种情况:说明是真的看不懂的情况下(差生)、发现遗漏疑问和专题课极度匹配的情况下(优生)。但考虑到直播课和问题匹配的可能性极小,更多来源应该是前者,所以覆盖更多的热门知识点的讲解,将会更容易产生直播课订单的转换。
在’直播课’页面,严重缺少广告和专题活动相关的运营,单纯的是课程的筛选和罗列,不利于购买需求的驱动。
5.2.2 寻找商品
直播课共有两种班型:长期班、专题课(长期班只有7-10节,属于大型专题班而已)
课程介绍中,也比较传统的罗列了:课程大纲、课程详情、老师介绍(密密麻麻特别多的特点介绍,反而让人找不到需要的点)
在课程售卖一块,偏向于传统的网校展现,个人实在难以想象出这样的介绍怎么会促使学生购买(除非学生已经明确了购买的需求,那这样介绍反而也是无意义的)
5.2.3 下单
有“选课单”功能,类似于一般意义上的“购物车”。
结算部分除了本机软件支付外,提供了家长支付入口,家长可以通过微信扫码完成支付。
5.2.4 上课
通过“我的课程”,完成上课提醒、进入直播间、回顾课程等,完成已购课程的管理。
同时,直播期间,带有简单的互动(询问是否听懂等提交),简短的课后互动来提高课程内的互动元素。但这类互动只是非常弱的向互动走进一步,直播课最大的优点还是在于时间限定上,对学习有督促的作用。
抛开直播,如果某工具能够优秀的完成学习管理监督、以及互动型教学,将会是一种很棒的替代方案。
六、作业帮的框架和表达
作业帮APP的界面、交互上,明显出自于多个PM手中,没有完整的一致性,也没有特别亮眼的地方,所以不做太多的分析。
#写在最后
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产品分析是产品经理要做的必修课,分析同类的竞品,一方面是自己的学习,学习别人的经验是重要的嘛!另一方面在于分享,能够将所了解的分享出来,是再一次的提炼总结,不分享出来你永远也不知道自己消化得如何了~~~
分析某产品的N个步骤
1.背景调查
大致查询产品的市场占有、活跃用户、百度指数、用户画像(搜题、直播)、PR文章对其背景和发展历程有个大致了解。
(用talkingdata.com、艾瑞数据、百度指数查询)
2.战略层分析
分析公司的企业愿景、品牌价值及商业模式,目标用户的基本痛点
3.范围层分析
列举出APP内的所有功能,并匹配相应的需求场景,由此分析每个功能所提供的用户价值
4.结构层分析
分析每个功能的逻辑结构,是否能够顺利的解决每个场景下的问题?
同时解决逻辑有哪些优点和待改进的地方?
5.框架层分析
分析主要核心功能的交互方式和设计版面,是否能够清晰的表达主题并开展本次操作
6.表达层分析
所用的配色如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