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你觉得自己珍贵吗?
我自己并不是时常有这样的感觉,时常有的感觉是我很普通,不过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中不起眼的一个,哭了或笑了,存在或不存在,似乎并没有多大影响。世俗很强大,个人很渺小,小到我们会觉得一个人的珍贵在这个世界是微不足道的。可真的是这样的吗?
人是喜欢总结规律,找共同点的。看事物也往往先看到普遍性,而忽略了特殊性,在我们国家的环境下尤其如此。
珍视每一个生命的到来,相信每一个生命的独特,代表你会花很大的力气去发现自己喜欢的事物,会花很多时间在喜欢的事物上耕耘,会以很大的勇气和毅力持之以恒。
看电影《无问西东》,首先打动我的一点便是影片中一直描写和强调的“你最珍贵”。
愿你在被打击时,记起你的珍贵,抵抗恶意,愿你在迷茫时,坚信你的珍贵。爱你所爱 ,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
有人说吴岭澜选文科还是理科这样的事情不能够跟后面沈光耀那种国难当头下的选择并存。实际上二者的关联就在于吴沈两人对自我珍贵性的思考,他们都在想如何度过这一生,如何做一个真实的自己。选择的结果并不好去比较,思考的过程却是一样的。正如李芳芳所说:
你面对选择的时候,心里如果是自信而笃定的,你就会做一个自然、正确的选择。你在很小的事情上混乱,说明你的内心不笃定,你没认清你是谁,你想干什么。或者你认为你自己想干什么并不重要才会有这种混乱。正如梅贻琦对吴岭澜说的:“你慢慢想,转系与否,那倒是小事”。
当你认识到自己的珍贵,你就对自己真实。那真实又是什么呢?影片里的梅贻琦校长对吴岭澜说的话非常精彩地诠释了真实的含义:
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漫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
我想起高中时候的一个同学,在选择文理科时的情景。那天下午确定分科,中午在家他和父母商量,出于兴趣他想选报文科,可家人觉得文科路窄,理科专业多未来就业有优势。他虽然不偏科,可总觉得理科学着没劲儿。在下午的时候当老师叫到他的名字,他说出文科两个字后居然哭了。后来我问他是不是父母逼他学文科,他说不是,恰恰相反,哭是因为违背了父母的意愿,感觉自己做错了事。
我听了感觉非常讶异,也挺为这个同学难过。难过是因为他哪怕做了一个正确的决定依然如此为难,似乎一个好孩子的标准就是言听计从。人无法对自己真实实在是一件痛苦的事,好比女人明明没感觉非要装高潮。幸运的是这个同学虽然纠结,毕竟在最后的选择上遵从了自我,可是我很担心未来他是否能一直坚持。
因为始终对自己真实并不容易,可人如果对自己都不真实,我们如何期待他对别人真实呢?
影片分为四个小故事,看似无关又相互串联,其中的纽带就是“不要放弃对自己的思索,对自己的真实”,毕竟“你的青春也不过只有这些日子”。
二
在三教上完某节课,还没有来得及收拾桌上的书本,门口便如潮水般地涌进一大群学生。他们如狼似虎地抢占座位,我欲出而不能。很钦佩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为自己的懒惰而惭愧。一问,才知道下一节是日语课。忽然想起50多年以前,一群同样以“北大人”自命的青年,在枪炮声中唱着宏亮的《义勇军进行曲》,从北平一直步行到昆明,宁死也不愿在那群矮脚猪秽的统治下生活。
西南联大的校歌已经5没有几个人记得了。西校门一侧的抗日烈士纪念碑寂寞地立着,校友们的名字依旧清晰。我常常在暮色中来到碑前,为这些真正的校友们燃一柱心香。
——余杰《火与冰》
中国很讲爱国主义教育,可似乎不怎么会教育,有很多人没有真正认同本国的文化。我们为什么热爱自己的祖国,是因为文化,因为精神的传承。不讲文化,只讲政治,导致的结果就是大家不认可你宣导的,认为那都是洗脑的。我们的课本就叫思想政治。第一次读到余杰的《火与冰》,我是很激动的,看余杰的文字,很容易热血沸腾。后来他在国内没有空间而跑到美国的怀抱,让人有些伤感。
导演李芳芳画了很大力气建造了一个“西南联大”,据说还有一比一比例的P40战斗机。在场景布置上,校长梅贻琦办公室有很多细节,很多书本是清华大学借过来的,甚至有当年老教授们的课堂笔记。这些不仅是简单的道具,是为了让演员们真正地”身临其境“,更显露出导演的用心和情怀。
第二次哭是写到钱穆,他在抗战的时候写了一本书叫《国史大纲》,他说他愿意以此书来激发国人对本国文化的温情与敬意,我流下了眼泪。我写这个电影,我做这个电影,也是为了激发大家对本国文化——尤其是这一百年的文化的温情与敬意。这些人活生生的存在,为了我们今天的生活付出了这么多,所以我流下了眼泪。
文艺工作者往往都有一颗温柔善感的心,更可贵的是这部电影帮助我们看到祖国文化的伟大。这种呈现不是带给你辉煌灿烂的那种震撼,而是沉淀千年的厚积薄发。它可以有降龙十八掌的威力,但更如扫地僧一般飞花摘叶皆可伤人。
在一段采访中李芳芳说到自己在纽约上学时的经历,一次老师让她分享功课做得好的原因,她说“因为我是中国人啊,我有五千年的文化给自己背书。”
她举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比如我们说月亮,他们谈起来月亮大概就是:阿波罗登月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我说我的月亮可不是,我的月亮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里面住着嫦娥,住着玉兔;我的月亮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小学生都会背;我的月亮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文学的、哲学的、神话的,各种各样的,你说出它们的时候,都会觉得齿有余香。“
有时我们觉得中国文化很博大精深,离我们很远,可是看这部电影,看“静坐听雨”那场戏,听李芳芳说的这段分享,我们会由衷地觉得自己的确是一个中国人,因为不管你承不承认,中国文化扎根在我们的心里。
三
看到沈光耀我会联想到张大飞。张大飞的父亲是沈阳县警察局局长,因为放了不少抗日同志,被日本人烧死。齐邦媛的哥哥找到他后,便与他们一起生活。
为了报效祖国,也为了为父亲报仇,张大飞选择了空军学校,后来更是进了大名鼎鼎的飞虎队。张大飞当然没有影片中沈的家世,境遇也不相同。可是他们都以同样的英勇大义面对生死抉择,在我的心里是一样地敬重。
在战火中,我们看到他们伟岸的一面,却没想实际我们是年龄相仿的同龄人。他们也有青春的懵懂和躁动,他们也一样渴望知识和爱情。
在《巨流河》中齐邦媛描述了张大飞从军后经历,以及对齐的一片深情。
张大飞参军后一直与齐邦媛保持着书信联系,一个是刚上中学的婷婷少女,虽然生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可是生活相对还有保证,一直在读着书,所以更多还是少女时代的忧愁。她写的信是“很羡慕你在天空,觉得离上帝比较近,因为在蓝天白云间,没有“死亡的幽谷”.....而我现在每天要在教室至少坐八小时,几何那么难,几乎令人生趣全无,幸亏有孟老师的词选,不必只为了考大学而活着。”一个是训练和战场,是每天都在面对生死搏斗。但也正是这样不同的生活让两人能相互吸引,少女崇拜英雄,少年张大飞也在齐的信件中享受片刻知识与爱情的快乐,但他们终究“如同两条永不能交会的平行线。”
一次部队在重庆转机,张大飞特地跑到齐的学校只为看她一眼,校门口外吉普车不熄火地等他,最后他们匆忙地在大雨中分别。
“每天升空、落地,等你的信。”这便是张大飞全部的生活。
张大飞在豫南会战时为掩护友机,殉国于河南信阳上空。这之前他留了一封信给齐邦媛的哥哥:
你收到此信时,我已经死了。八年前和我一起考上航校的七个人都走了。三天前最后的好友晚上没有回航,我知道下一个就轮到我了。我祷告,我沉思,内心觉得平静。感谢你这些年来给我的友谊。感谢妈妈这些年对我的慈爱关怀,使我在上不着天、下不着地全然的漂泊中有一个可以思念的家。也请你原谅我对邦媛的感情,既拿不起也未早日放下。
那天看到她由南开的操场走来,我竟然在惊讶中脱口而出说出心意,我怎么会终于说我爱她呢?这些年中,我一直告诉自己,只能是兄妹之情,否则,我死了会害他,我活着也是害他。这些年来我们走着多么不同的道路,我这些年只会升空作战,全神贯注天上地下的生死存亡,而她每日在诗书之间,正朝向我祝福的光明之路走去。以我这必死之身,怎能对她说“我爱你”呢? 去年暑假前,她说要转学到昆明来靠我近些,我才知道事情严重。爸爸妈妈怎会答应?像我这样朝不保夕,移防不定的人怎能照顾她?我写信力劝她留在四川,好好读书。我现在休假也去喝酒、去跳舞了,我活了二十六岁,这些人生滋味以前全未尝过。
沈光耀的母亲阻止沈从军的那一段话也是非常真切感人的,是一个母亲最真实的心理。她不反对儿子体验更丰富的生活,否则沈也不会被同意来西南联大上学。可是作为一个母亲,她不想儿子还没找到自己的人生道路,还没好好享受生命的乐趣,就已经失去生命。在张大飞身上,确是这样的悲剧。可正是这样年轻的生命,在面对山河破碎的祖国,能毅然放下轻松优越的生活,选择为国家和人民去战斗,让我们特别感动。
毕竟,“这个时代缺的不是完美的人,缺的是从自己心底里给出的,真心、正义、无畏和同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