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061392/7a9feb8ef4ba3861.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2061392/21580fad40952fdf.jpg)
我看小说有个特点,一目十行地直奔结局,简单来说就是两个字“快”、“完”。发现很好看启发生活领悟的才会细看第二遍回味,发现不好看也会强迫自己看完整本。这样的看书习惯也不知道好不好。看书速度快,发现好书的机会大,但同时也错过了很多细节,错过了边读边思考的收获,有点浮躁。
为什么要看完?
为什么会有“看完整本书”的强迫症呢?一是感觉不看完好像有点浪费;二是觉得也许后面会有惊喜害怕错过了;三是应试教育做阅读题留下的后遗症,恐怕这已经形成了根深蒂固的潜意识。
记得上学的时候,无论是语文还是英语考试,都有阅读题。考试时间非常紧张,所以一般都是先大略通读全文,再看题目,根据题目定位到相应的段落再去细读,从小学到高中十多年的训练,养成了先快速通读全文的习惯。所以到现在看书也还是一样,急着赶着要把整本书读完。
看不完感觉浪费和怕错过惊喜,归结起来也是应试教育的后遗症。应试教育下,教科书和老师推荐的书都是宝典,都是精华,都要一字一句好好认真琢磨、消化,不能错过任何一点。现在虽然已经不用读书考试了,但是一点不错过的习惯已经根深蒂固了。
但现在出版业如此发达,市面上的书良莠不齐,不是本本都是经典;即使是历史沉淀下来的经典书籍,也未必适合每个人。买了但不喜欢看的,不妨先放下,逼着自己看,只会减低自己的阅读兴趣。不看又有多大损失呢?怕错过书里的生命感悟和启发?回想一下,让我不由自主去思考去感悟的书,好像都是很喜欢看的,而且看了好几遍的。连你的阅读兴趣都调动不起来的书,对你来说就不是一本好书,逼自己看完也一样不会有收获的。
不如爽快一些,遇到喜欢看的,细细品味;遇到不喜欢看的,合上书,放在一边,再去拿一本喜欢的书来看,让自己看书的体验都是喜欢的,有心情才会专注,才有可能去感悟、收获。要知道,强扭的瓜不甜。
还记得上了大学以后,一直想培养自己的阅读兴趣。但是有很功利,只想看那些致用类图书,想学些新技能或者新观点。总是充满憧憬信誓旦旦地从图书馆借了一本又一本书,但却始终不怎么想碰,不怎么提得起阅读的兴趣,还以为自己是个不爱看书的人。直到不知道什么时候开了窍,放弃了致用类图书,转而开始看小说,看有故事的书,慢慢喜欢上看书了,反而在描写真实人性的小说里,得到了很多启发。所以暂时不打算逼迫自己去看致用类图书了,想看什么就看什么。虽然也有时会做做精英梦,想要广泛涉猎日后成为百科全书,但是还是顺其自然吧,不要把自己刚培养起来的阅读兴趣给浇灭了。
为什么看那么快?
为什么会看得这么快呢?一是追求看完,想早点看完,唯有加快速度,这个可能是最主要的原因;二是不愿意主动停下来思考,觉得思考很费力。
以前还没发现自己看书很快,直到有一次和朋友一起看冯唐的《万物生长》,才发现我看得好快,还有点骄傲自己的阅读速度很快。但和朋友聊起书里有意思的细节,才发现为什么“病理常老师被叫做‘有十一根****的男人’”。对于这一点,当时看的时候也有点纳闷不懂,因为看得太快,脑袋没跟上眼睛,没有体会到背后的含义,也懒得管。
看小说的时候,景物的描写、人物服饰、官衔等的描写基本上是忽略不看的,我只关注这个人说了什么、做了什么。有些需要拐个弯想才能明白的细节,也因为看得太快脑子没跟上运转,而被忽略了。
看得快,除了早点看完,好像没有什么其他好处。错过了有意思的细节,错过了即时反思生活的机会。看完了,不代表这本书就是你的了;反过来,只有停下来思考过、反省过的内容,才有可能印象深刻甚至应用到生活中去。就像蒋勋说过的,看《红楼梦》不仅仅是看《红楼梦》本身,而是像看《红楼梦》一样怀着慈悲之心去看生活,生活就是一部真实的《红楼梦》。
放慢速度,抹去浮躁,沉下心来,品味书中有趣的细节,找找自己或身边的人身上,有没有书中人的影子,书中的场景是否似曾相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