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福大学著名心理学教授 Carol Dweck写了一本书,叫做《终身成长》,书中列举了大量教育、体育、商业、人际关系等领域的人士成功与失败的案例,并分析导致不同结果的原因,最终指向一点——思维方式的差异。在面对困难和失败时,成长型思维还是固定型思维,对于最终结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简而言之,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认为任何事物通过自己的能力是可以改变的;而固定型思维的人则认为大部分时候,无力改变。举个例子:
面对困难时,
成长型思维的人想的是:我现在能做什么?我还要学习什么?我需要哪些帮助和支持?
固定型思维的人则会想:这太难了!根本解决不了!我能力不够啊!我完成不了啊!
遭遇挫折时,
成长型思维的人想的是:我只是暂时没做到,这次出现了哪些问题?接下来可以怎么改进?
固定型思维的人则会想:这不适合我,我没办法做到,我就是能力太差了,我只能认命了。
为什么会突然想到写这个?因为昨天和小玉老师聊到自我设限、能量低的话题,她说如何将固定型思维转变为成长型思维,这是很多人面临的难题。
我审视自己的思维模式,发现很多时候,成长型思维和固定型思维交替出现,一方面,深知要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改变结果;另一方面,也会偶尔出现低落的状态,陷入自我怀疑。于是,我进一步反思,当我“丧”的时候我在想什么?怎样才能从自我设限的固定型思维中脱离出来?
1、怕犯错、怕打脸、怕被嘲笑、怕被拒绝,不敢行动。
“没有做”比“做了失败了”听起来似乎更有面子。于是,我们就被自己那点所谓的自尊心和小骄傲,一次次绑住了手脚。
上月出差,和业务主管聊天,他说自己是从一线销售员成长起来的,做过“扫楼、扫街”发传单的地推、做过每天打180个电话的电销,我问他怎么坚持下来的?他笑称:“一开始是脸皮厚,到后来干脆“不要脸”,因为我通过长时间的经验统计了概率,联系1200客户,大概会有8个客户感兴趣,最后2个客户成交,我能得到2万佣金。算下来,平均联系一个顾客我能得到16.6元,但是如果没有1200个客户的积累,我可能一分钱都拿不到。认识到这一点之后,我就更有动力地和顾客交流了。”
昨晚阅读陈立飞的《个体崛起》,其中有一句振聋发聩的话:这世上最大的风险,就是什么都没做。因为行动,有可能会成功,不行动,一定不会成功。
2、不自信,自己眼中的自己和别人眼中的自己完全不对等。
前段时间,学习群里主业和副业都经营得风生水起的S姐说,自己害怕见客户、面对客户的时候非常紧张。这让其他小伙伴们都非常惊讶:S姐都这么优秀了,还会有不自信的一面!小玉老师用一张图来解释了这样的心理状态:
你眼中的自己很普通,别人眼中你很优秀,这是一种严重不对等的状态。而这样的状态,导致很多时候我们犹犹豫豫、畏首畏尾。
这让我联想到了,我们传统观念讲求“谦虚谨慎”,受到夸赞时,尽管心里美滋滋,嘴上也要说“您过奖了”、“我还有很多不足”、“和***比我还差远了”。但对于一些人而言。久而久之形成一种心理暗示,似乎自己真的没有那么好。
怎样改变呢?影响力武器中有一项“承诺与一致”原理,被夸奖时,大方说“谢谢”,承认自己很努力、很优秀,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然后用接下来的行动来匹配承诺,达到一致。
3、过于追求完美。
很多人自我要求非常严格,首先,这当然是个好现象,能够让自己成为一个靠谱的人;但同时过于追求完美,压力过大,却有可能适得其反。
品牌力学习营接近尾声,我开始有点慌,感觉自己还没有准备得足够充分,担心不能呈现足够精彩的咨询方案,纠结再三,找小玉老师聊了聊,突然就想通了,我对自己太苛刻了,一方面,想速成,短时间内得到完美结果;另一方面,提了高要求又不相信自己的能力,陷入这样的死循环,反而牵绊住自己的成长脚步。
永远没有准备充分的时候,首先接纳自己的不完美,迈出第一步,然后在行动过程中不断修正、接近完美。
最后,小玉老师分享了一个方法,如果发现自己容易自我设限、产生固定型思维,那么尝试多加入高质量的圈子,不断接近能量高的人,治愈自己。
改变自己的底层思考系统真的很难,思维惯性总在发力想要牵着我们走,但是如果我们意识到了这一点,就有了对抗的力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