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姨

作者: 黃林輝 | 来源:发表于2015-12-05 19:29 被阅读323次

    7月中旬,我跟爸妈说想去照顾陈姨,陈姨并非自家亲戚,称呼她“姨”源于多年的邻里关系。陈姨身体欠佳,儿子在南方上大学,时值暑期在校辅修“双专业”。考虑到这一点,父母同意了。

    20日中午,陈姨外出工作归来,脸冒虚汗,眼神满透着倦怠,说话绵软无力。我见她一脸疲乏,明显察觉出她糟糕的身体状况,便扶她回沙发上躺着。约摸着过了3、4小时,她开始呕吐,一开始我没在意猜想可能是早上吃坏了东西,但晚8点多见她蹲在垃圾桶旁大吐,吐出的全是一团团黑黑的杂物,便给她熬了“温热散寒茶”。思忖着总是不妥,可以特别感受到她的难受,便打电话给她亲戚,送她去了医院。医生一见,便立马送去“急救抢救室”里。待她病情稍稍稳定些许之后,亲戚想替她办理住院手续,然而深夜11点多医院病床吃紧,已无空床。

    医院出具的“尿沉渣检验报告单”解释了她身体状态异常的原因——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陈姨罹患糖尿病30余年,本来病情不允许她过度操劳,但考虑儿子在外念大学不易,生活无着落,所以起早贪黑去工作。有时候见她,很替她心疼。室外逼近40度的高温,顶着大太阳为别人缝缝补补,又无电扇,经常汗流浃背。

    在报告单里,她两项指标失常——葡萄糖及酮体,葡萄糖耐量测验结果显示葡萄糖值高达19.3mmol/L。非糖尿病患者在正常情况下的静脉空腹血糖值宜在4.0mmol/L~5.0 mmol/L,考虑到当天她已十几个小时未进食,表明情况已经相当严重了。此外,她的酮体结果为3+。通常情况下,血糖如此之高还能测出酮体水平,真是万幸。

    入院手续办理之后,我同她亲戚一道陪在她身边。因为没有了空床位,所以她不得不先待在“急救抢救室”里。说实话,文学作品中描述的恐怖的空白床单以及医院里散发的浓浓药味,我没有感受到。在我印象中,最深刻的莫过于像“水蛭”一样的医护人员。

    第二天早晨,她亲戚去联系看看是否还有空余的床位,只剩我一人陪着她。从7点开始,护士便每隔一个小时进行葡萄糖耐量试验,同时床边的微量注射汞在不停地输送胰岛素。

    待护士离开后,她对我说,这也是医院基层赚钱的方法之一。通过增加测量病人身体指标的操作手续来获取额外的费用。昨日情况危急,那会测量葡萄糖水平还是很有必要的,但当病情已稳定之后,频繁验血糖就有点说不通了。患病这么多年,她对糖尿病药物以及治疗等已经很了解,接下来护士的一个细节验证了她的说法。

    胰岛素输液瓶空了,她说其实不用再换一瓶了,但还是安排我通知了护士。正当护士将第3瓶输液瓶安放好之后,护士长进入病房看了看注射汞上的值,将输液瓶撤下了。

    需要排尿的时候,我注意到她对护士说测测尿沉渣吧,而那天早上是她第四次验尿。我一直记得她对我说的,“不这样说不给你尿。”但也不是护士都这样。一个以前在内科上班的护士转到了急救科,陈姨天天往医院跑,两人老早就熟识了。看见她说你又来了,知道她经济能力承受不起,就把花销昂贵、本该收起的一个医疗器械撤了出去。

    两人聊天那会,我记得那名护士说,如果实在不行,就去市医院。不管何时去,都有空床位,留在这里的每一分钟都要花钱,早去还省点钱。她也就笑笑。

    下午费了些周折,托了内科林医生的关系,住进了三楼内科病房的8号床位。在急救抢救室的时候,能强烈感受到她特别想去其它楼层。因为在急救室里的医疗费用必须自己全额垫付,国家对此没有报销,并且还得时刻提防医院巧立名目的各种开销。可事实是根本提防不了,你的命握在人家手里,能说什么?开空调钱还算在你头上,怎么办?吃哑巴亏吧。

    自打国家开展农村医疗保险以来,无论大病小病人都爱往医院跑,反正报销比例高,这也造成了床位吃紧。陈姨住在三楼内科病房,按规定医疗费用报销60%,这也是她希望的。急救室就花了她2000多元,相当于她一个月的工资,而且三楼也有专门的看护人员、专门负责的医师以及医士,时不时问候一下病情,对症下药病好得也快。

    某次聊天的时候,她向我提起病根是30多年前落上的。那会儿生了孩子钱不多,日子过得紧巴就拼命工作,年轻不懂事也不懂休息。过了一阵觉得自己吃得比之前多了,嘴巴时不时口干舌燥。一开始没留意,后来和她一起打工的女伴告诉她可能得病了,建议去医院查查,结果一查,得了糖尿病。丈夫死后,一个人拉扯孩子,没办法不操劳,病时好时坏。

    我对她开玩笑,这一病钱花光了,日后连棺材也买不起了。她笑了笑。我知道,学校里有学生一个月花销3000甚至更多,想起一句话,“什么都可以没有,千万不要没有钱;什么都可以有,千万不要有病。”特别对穷人而言。

    她一日三餐进食之前和之后都要测血糖,食指有老茧,所以针都是扎在中指和无名指。一天6次针扎,手都被扎得不成样。可实际上也没多大区别,为了控制血糖,30多年每天清早她都要测一次。以前去她家,常见她往手臂上注射胰岛素,手臂上都是针孔。

    扶她吃饭的时候她整个人软绵绵的,也不能吃太多。她血糖水平本身就很高,吃饭前12.3 mmol/L,吃饭后就变成了15.8 mmol/L,这都远超正常人水平。

    5天之后,她坚持要求出院。医生要她签保证书,表明是自己执意要出院的,医院职责已尽。出院前做了最后一次尿检,尿检结果出来后酮体还是3+,但葡萄糖水平下降到了10 mmol/L。

    我明白她为什么要出院,开销大,经济负担不起。她反复跟我说,不要通知儿子她住院这件事,怕他分心。我鼻子一酸,可怜天下父母心。

    陈姨供儿子上大学,想他多点书将来不要过苦日子。有时想陈姨的念头虽好,但穷人家的孩子能改变命运吗?想起了《人生七年》,迈克尔·艾普特记录了不同经济背景的英国孩童不同的生活。该片援引了耶稣会格言,“孩子七岁后就是一个大人了”,言下之意就是说片中这些人的将来是由其出生的阶级决定的。刘烨在其研究中指出,家长的教育程度和城乡差异影响学生能否进入重点中学,进而影响他们能否高考获胜并进入精英大学。精英阶层的复制、“综合素质”的培养在中国现有的公共教育环境下,大部分被家庭背景所影响,包括父母的受教育程度、教育的理念和对教育的投资。社会生来就是不公的,只要天上有太阳,天下就有穷人和富人。先不说这句话的对错,但至少影射出一个道理:绝对平等是不存在的。记起在天涯网上看到的一篇文章——《我奋斗了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社会阶层固化,底层人民向上流动困难,贫富差距拉大,这篇文章吹皱了多少人的心坎。这么多年过去了,我对它的印象一直十分深刻。

    社会常说“读书改变命运”,我觉得如果放在一个发达国家,应该是读书改变人。通过读书,人变了,改变之后的人未必就一定会飞黄腾达,取得成功。有的时候,恰恰相反,在人被读书改变之后,反而有可能变得不那么具有功利性,对成功的热衷反而会大幅度降低。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陈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yosh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