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寻找手艺》—指尖上的中华

《寻找手艺》—指尖上的中华

作者: 毛客皮儿 | 来源:发表于2017-11-04 21:40 被阅读0次

          思索了许久,想写些什么,却又没有让人看后拍手称绝的妙笔,也没有感人催泪的的故事。就在前几天偶然刷着头条的时候,看到了一片纪录片推荐的文章,由于个人比较喜欢记录中国各种风土人情的纪录片,所以细细的阅读了一番。只是看了作者对纪录片的简介,我便抑制不住内心强烈观看这部片子的冲动,以至于看文章时竟有多次被感动到到眼底湿热的感觉,观看的想法愈加的强烈起来。

    《寻找手艺》——一部从专业角度看来几乎没有任何专业度的纪录片。

    《寻找手艺》—指尖上的中华

    一场真诚的温暖之旅

    看完整部纪录片,只是强烈的想写点什么,想把看完的所有感受付诸于文字,但是打开电脑良久,竟不知从什么地方开始写,不是没有可写的地方,而是想说的太多,无从下手罢了。

    他给我留下的第一刻记忆就是那首歌,《黑鸟你在哪里》

    ——行走于旅途 而忘记行走

    ——沉醉在书中 而忘记了书

    ——掉进去梦中 而忘记了梦

    ——投入到爱里 而忘记了爱

    ——躲过了黑夜的那只鸟

    ——最后还是消失在漆黑里

    ——躲过了黑夜的那只鸟

    ——最后还是消失在漆黑里

    ——黑鸟 黑鸟 你在哪里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同样在听着这首歌,一首文艺感十足的歌曲,一首能让人瞬间安静下来的歌曲,只感觉唱进心底,舒服无比。

    一共只有五集的一部纪录片,讲述着怀揣梦想着拍一部记录中国传承手艺的中年大叔,卖掉房子出发的故事,“投资人”带着一堆二手的摄影器材,带着三个好兄弟追逐梦想。凭着那摇晃的摄像机画面,凭着那声音算不上好听的旁白,凭着总抢镜的秃头......却让我看到了中华大地上凝聚前人智慧所传承的工艺结晶,也让我看到接受传承者执着的坚守力量。

    《寻找手艺》—指尖上的中华

    凭着一腔热血出发上路,导演兼制片人兼投资方兼提前一个礼拜才开始学如何录音,摄影师出发的第二站找了医生医治了一下鼻炎后便因为家中有事竟然匆匆离开了。

    《寻找手艺》—指尖上的中华

    好吧,虽然感觉是来治鼻炎的,但是无所谓的,我们有后备的摄影师:司机。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捧起了摄影机,成功的转型成功,从一个司机变成了一个没学过摄影的摄影师司机。

    《寻找手艺》—指尖上的中华

    开始了从四人游到三人行的转变。

    因为没钱,不能坐羊皮筏子畅游黄河。

    《寻找手艺》—指尖上的中华

    只能演着岸边离开,开着车肆意的在沙漠里驰骋。

    《寻找手艺》—指尖上的中华

      随着深入的拍摄,渐渐地伙伴们找对了方法,接下来拍摄的每一门手艺都让我们叹为观止,赞不绝口。掌握手艺的人更加让我肃然起敬。

     

    《寻找手艺》—指尖上的中华

      大叔叫吐尔逊江·祖农,一辈子在新疆喀什做陶器的人,依旧秉承着老辈人制作的流程,没有一丝马虎。大叔操着并不标准的汉语断断续续的说着他的无奈。大概意思是:现在所有人都知道商店卖陶器赚钱,他们制作一个卖给商店几毛钱,商店卖给游客几十块,所有人都要去开商店卖陶器了,等到做陶器的都死了之后,再没有人做陶器了。即便大叔汉语讲的很差,依旧能感受出大叔对这种现象的无奈,语气里透出的难过。

    《寻找手艺》—指尖上的中华

    这位老人家叫做胡大拜尔地,一个普通的新疆牧羊人,谁又能看出这样一个饱经风霜的老人真实年龄只有64岁?他会制作多种几近失传的乐器:巴拉曼、热瓦普......唱着并不比专业歌者逊色的歌曲,浑厚,悠扬。当导演问他您喜欢音乐吗?这就他的回答。谁又会想到,在我们惋惜着传统工艺将要消失的今天,在偏远的新疆依旧有着这样一位老人在默默地坚守着这份手艺,吟唱着足以震撼中国的歌谣。

    《寻找手艺》—指尖上的中华

    土旦,藏区煅铜佛像水平最高的地区的大师。藏区的寺庙佛像都会找他来设计锻造,找他制作的订单永远也接不完,本应家底颇丰,可事实并非如此。

    《寻找手艺》—指尖上的中华

    他时常会免费给寺庙捐佛像,镀黄金,不要工资钱,有钱的时候总要捐出去一些的。看完这段,突然很惭愧,惭愧到隔着屏幕都不敢去看他的眼睛。我不了解他的这些举动这是不是信仰的力量,哪怕是与信仰有关,但我更相信的是,这是因为他的善良与淳朴。纯净的眼睛,发自内心的笑容,从他的笑容里看不到一丝的忧虑与不舍,有的只是满足。他的笑让我看了之后自然的选择相信。也许就是因为这样一颗赤子之心,他能够成为锻造大师,因为他的心未染一丝尘土,洁净透亮,实乃工之匠,国之匠,大国之匠。

    《寻找手艺》—指尖上的中华

    一个二十一岁的少年,一个刻印经板八年的师傅。当导演问道:是刻得越多越快就赚钱越多吗?小伙子只是操着蹩脚的普通话一直说着不是的。在他那清澈的的眼睛里我们看到的是坚定的信仰和对信仰的敬畏。他说如果不好好刻的话,死后良心会不安的。就是在这样一个地方,我们才能看到如少年般的匠人,淳朴的民风,坚定的信仰,造就了他们由心而刻的手艺。

    《寻找手艺》—指尖上的中华 《寻找手艺》—指尖上的中华

    坎温老人,每天坐在墙角,认真的做着自己的事情,做着他的油纸伞,他为导演特意单独做了一把,每一个工艺都凭着多年来无数次的经验做着,手就是他的尺,眼就是他的校准仪。沧桑的面庞上注满了认真的神情,在一个缠线的过程中,老人失败了七次,每次失败后,老人总会怔怔的呆一会,就又从头来过,没人知道老人发呆的时候想着什么。也许在想不相信自己会失误罢。然岁月终是在老人身上留下了不可抹去的痕迹。后来导演将老人的四把伞都买走了,老人很开心,重新将四把伞整理了一下。从始至终老人脸上表情的变化都不是很大,看了之后不自觉的内心泛起酸意。

    后记:据说导演为这位老人找到了一百把伞的销售渠道,当导演再次来到老人家的时候,老人家已经过世。从此,世上再少一位手艺人。

    《寻找手艺》—指尖上的中华

    张腊四老大姐,她画的布所用的染料有一个特别好的名字,枫香染。老人不知道自己的作品能卖多少钱,她说卖得贵怕得罪人,卖的少又没有钱,提到做生意,老大姐脸上竟露出了不好意思的表情。 当导演提出想买一些的时候,到了每一个的时候老大姐又舍不得了,有给孩子的,有给自己的,有老大姐妈妈绣的,也有姥姥绣的。每个都有独特的故事。老人说道要给以后的人留下去。借用导演的一句话:不卖也好,这些布如果离开了老人也就失去了灵魂。

    《寻找手艺》—指尖上的中华

    两位老人叫做真和养号,用着简单的手艺造纸,两位老人每天可以造十几张纸,可是就是这样,老人手里依旧积压了几百张,当导演表示要买下来的时候,婆婆开心的笑了。这也许是两位老人最后一次造纸了,随着年龄增长,已然不能再一直做下去了。当导演表示要为她们照相时,她们说:这下我的名字可以到北京了。笑得像个孩子一样。婆婆,你的名字一定会到很远很远,已到东北。

    《寻找手艺》—指尖上的中华

    吉伍五各,出生在一个漆器家庭,从小便喜欢漆器,可是她的父亲并不打算让她继承衣钵,因为这并不是很赚钱。就这样梦想终究是被现实打败了。她说:大家都在说中国梦,我的中国梦就是这个。

    《寻找手艺》—指尖上的中华

    朱宣堂老大哥,当地最后做称的人,每一个步骤过程都毫无保留的展现在摄影机前,在这项手艺面前,老人是骄傲的,像个孩子炫耀最心爱的玩具一样炫耀着老祖宗传下来的智慧。导演买了老人一杆称,哪怕知道是买来玩的,老人依旧一丝不苟的调整好称的精度。每个做称的人心里可能都有一杆称,或高或低,或公平公正。

    《寻找手艺》—指尖上的中华

    大姐为远方到来的唱起了敬酒歌。

    《寻找手艺》—指尖上的中华

    经过十几道工序,多人通力合作,完成的靛蓝花布。

    《寻找手艺》—指尖上的中华

    在现代工艺中号称污染环境的造纸工厂中每年有数之不尽的污水排放,但在这个小岭村依旧保留着中华几千年流传下来的造纸术,依旧青山绿水,依旧犹如世外桃源。

    还有很多面孔没有记录,还有无数个感动想要表述,在中国有这样一群手艺人,散落在祖国的每一个角落,他们承载着中华大地数以千年的文化与智慧,也承载着古人的寄托于薪火不熄的传承使命。可在现如今的中国社会,我们也许正在经历着一场经济至上的社会浪潮中,寻求争渡。但请不要忘记有这样一群人用他们的一生来给我们展现中华文明曾经的辉煌。

    纪录片就是一本行走的书。

    这本书我读完了,该你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寻找手艺》—指尖上的中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ypqm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