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5497425/051cd2ea315200d1.jpg)
人的一生应该养成的好习惯太多了,什么才是最根本、最持久、最好的习惯?或许有人说是讲卫生的习惯,或者说是助人为乐的习惯,或者说是锻炼身体的习惯等等。
个人认为,应该是读书学习的习惯。
人从一出生,学习之路就开始了。学习吃奶、学习用肢体语言表达自己的高兴与否、学习走路、学习讲话、再到从身边人学习为人处事,后来上学读书,再后来工作、结婚、生子、养老,直到去世。正如周总理所讲的那样“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学习永远伴随着人类的发展和个人的成长。它在每个人自觉与不自觉、高兴不高兴中都是一种需要,就像呼吸空气一样是一种不可缺失的习惯。
那为什么有的人进步明显,为这个社会贡献较大,个人也发展较好,而有的人则泯灭在芸芸众生之中呢?就是因为学习虽是每个人的一种习惯,但是有的人找到了更加符合自身、效果更明显的方式方法,并且在不断的强化,而有的人也只是把它看作呼吸一样平常,只是停留在一种本能并没有去强化,只停留在自己遇到的、看到的、接触到的环境中学习,而没有进一步去探索。
其实,不管我们承认与否,每个人受生活、工作环境的限制,所学到的东西是受到一定限制的。我们无法穿越时空回到历史去了解历史,我们也无法分身同时到另外一个空间去体验生活。我们接触的人、处理的事都是受到很大的限制。
而读书学习却是开拓视野、增长才干的最佳途径。它完全打破了实践中学习所带来的限制。再也不用担心像古代一样只是上层阶级才能看到书,现在的图书这样丰富,随便一个书店的书都让我们看不完;再也不用担心没有钱买本书,再没有钱的人几十块钱一本书也不是多大的负担;再也不用担心没有时间看书,手机阅读、电脑阅读等便捷方式,大大拓展了读书的途径和零散时间利用率。
清朝宰相张英有“四不”家训:“积德者不倾,择友者不败,守田者不饥,读书者不贱”。 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个爱读书学习的人,他的人生往往不会差到哪里,因为读书能给人以探索未知的动力,能给人以不满足现状而努力拼搏的劲头,能给人以正确对待得失的态度,能给人以坚忍不拔的毅力。一个爱读书的人即使他的物质是一般化的,他的精神肯定是丰富多彩的。而真正把知识只是当作知识,没有在物质上有所提升的人是极少的。所以,“知识就是力量、知识也是经济力”。当我们的脚步还跟不上梦想时,静下心来去看书学习,让自己插上能力的翅膀,在追逐梦想的路上才会大展宏图。
当然,读什么书、怎么读书,不同人有着不同的选择,也就有着不同的结局。历史上和现实中有的人带着功利去读书学习,也不能完全说是错误。但是如果是建立在损人利己的角度去读书学习,结局大都不好,如秦桧、和申等人在学识上不能不说是学富五车,用错了地方就遗臭万年。如果是本着“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以后有机会了我要从政,为老百姓做点实事”的动机去读书学习,即使看的是帝王之学也会行稳致远、威扬天下。
读书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就是把学到的东西转化为实际行动。正如毛主席所讲“读书是学习,实践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读书可以修身,如果不去躬行,所看的书、了解到的道理,也不过是雨过地皮湿。读书应该是为人民服务,应该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只有把读书所学到的知识转化为为人民服务的本领,知识才更有价值,自身也才更有价值。同时,实践的过程也是对所学知识检验、深化、进一步提升的过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