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喜欢涂鸦,他们的作品往往让我们感到自在、灵动,越看越有味道!女儿在6岁前经常画画,我随手收藏,还不忘告诉她们哪些画的好,也许当时是想让她们明白:不要浪费纸,好好画完每一张。如今女儿八岁了,自由创作的画作越来越少。显然,成人关注的是孩子创作“漂亮的作品”,而对孩子而言,他们不是为了最终作品而参与艺术创作的,他们只是为了自我表达而已!所以成人的干预限制了孩子随意且富有想象力的表达,妨碍了孩子独立行为赋予他的发现能力和自信,使孩子陷入沮丧、焦虑不安情绪之中,渐渐不敢表达自己。
毫无疑问,填色书籍和剪贴画没有给孩子自由创作的空间,让孩子思维产生依赖性。一旦离开习惯的模式,孩子会陷入迷茫之中,失去想象力、创造力和表达能力,对孩子的技能和自律性毫无帮助。
如何帮助孩子进行创作?首先应该明白:有益的帮助能让孩子对要表达的事物更加敏感,体验更加丰富!
1、纠正错误的比例关系:我们看到孩子画作的比例错了,是因为我们成人认为视觉形象(即事物的外形)更重要!孩子却无法区分视觉与情感关系,他们画作中的比例关系,是因事物的重要程度(情感关系)而设定,干涉作品只能让孩子更压抑!
怎样正确指导呢?要避免评判或指导,而应引导孩子去体验画中角色的感受,与自己的生活体验相联系,从而增强孩子的敏感度,与周围的环境建立联系。比如说:“玛丽,你认为你画的小孩能穿过那扇门吗?”
2、夸赞孩子作品时,要避免言不由衷的赞美。同样,赞美也应帮孩子与自身体验之间建立敏感的关系,越敏感,艺术表现才会越丰富。在《好饿的小蛇》创作中,小蛇吞吃了大象、蜗牛、饺子等,小蛇身在何处?吞食的那一刻发生了什么惊险的事?孩子们画上周围的景物,还绘声绘色地讲故事。孩子体验在其中,在伙伴们的欢笑和掌声中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3、评判孩子的作品时,要牢记:作品完成之后,就不要再批评了。因为在创作过程中,孩子是与作品一起成长的;有效的帮助,一定是创作过程中对作品提出的批评。过分强调结果,会让孩子忽略创作与表达本身的重要性!
4、看到“是否可以把孩子的作品挂在墙上”内容时,对之前的困惑豁然开朗!对于本身善于表达的人,只挂某一幅作品反而会让她为了讨好大人而复刻作品,最终成为了枷锁。要展示的话,一定得是批量的展示。对于本来怯于表达的孩子来说,作品被大人挂上墙,反而会让她恐惧,达不到统一高度而再不愿意进行创作。这个事例让我想到为什么不能轻易地在班里树立个人榜样,榜样孩子也许陷入孤立境地,害大于利。
总之,在创作中,孩子的表达能力对他的成长和发展是最重要的!请不要把成人的理解强加给孩子,更不要让孩子去追求外在的效果来取悦我们。同理,在游戏、课堂发言、班长榜样等事情中,重引导少干预,看重结果只会让孩子为难、压抑。如何满足孩子需求的同时,丰富孩子体验,增强其敏感度,是我们努力奋斗的目标。让艺术创作陪伴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才是艺术创作最终的使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