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弄清楚一件事,就必须弄清楚引起这件事的原因。只有我们从一开始就理解了某件事的前因后果,才能选择一个明智的办法来避免某种问题的发生,或者促使某个特别正面的结果的出现。而在使用证据来证明一件事引起另一件事发生的过程里,经常发生的一个难题就是替代原因的问题。
中心原则
-
替代原因——是指一个言之成理的替代解释(一个或多个),可以说明为什么特定的结果会发生。
作者在文中的某个时刻会做出一些因果断言,一旦注意到这样的言语,就一定要警惕存在替代原因的可能性。
思考结构
关键问题:有没有替代原因?
- 能不能找到其他的方法来解读这个证据?
- 还有什么别的可能会引发这个行动,或者导致这些发现?
- 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哪些因素可能会当成重要的原因?
- 如果这个解释是不正确的,还有什么别的解释可以说得通?
思考节奏:找出可能的替代原因
- 很多类型的事件都可以通过各种相互替代的原因来加以解释
- 专家可以检查同一个证据而发现不同的原因对其加以解释
- 大部分迟钝者只会给你那些他们喜欢的原因,独立思考的读者会自己找出替代原因
- 想出替代原因是个创造性的过程,通常情况下这类证据并不会一目了然
- 特定因果断言的确定性和言之成理的替代原因的数量正好成反比。因此找到多个替代原因,可以让批判性思考的人真正变得理智而谦逊
一些常见的因果解释谬误
- 过度简化因果关系谬误——依赖并不足以解释整个事件的具有因果关系的因素来解释一个事件,或者过分强调这些因素中的一个或多个因素的作用。也就是说把其中的一个原因当作了唯一的原因。
- 忽略常原因谬误——认不出两件事之间之所以有联系是因为常见的第三种因素在起作用
- 因果混淆谬误——将事件的起因和结果相混淆,或是认不出两件事之间可能是相互影响的关系
- 事后归因谬误——假设某件事乙是由另一件事甲所造成的,仅仅因为乙在时间上紧随在甲之后
- 基本归因谬误——在解释他人的行为时,普遍高估了个人倾向的重要性,而低估了环境因素的作用
写在最后
因果论证对于我们而言属于最难写的论证之一,首先你必须要审查一大把可能的原因,有些原因货真价实,而另一些原因则能以假乱真,然后你还必须展示一种实实在在的因果关系。在你证明了一种关系的存在以后,接下来你必须要说明这种关系会按照你暗示的那种方向去发展。最后你应该说明你一直聚焦的因果关系解释现象要优于其他替代原因,在这里就需要按照上面所讲的思考节奏一步一步来仔细进行。
参考:
* 《学会提问》(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0428922/)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