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辽沈战役纪念馆时,馆中一幅战前态势图及一件藏品让我不胜感慨。
以前在看有关辽沈战役的影视节目中,知道下定最终战役决心的过程是十分的艰难的,中央几次电令四野先打锦州,彻底封闭东北国民党军队的归途,但四野上下始终无法下定攻锦决心,希望先打长春,原来我认为是林彪元帅在军事上相对谨慎保守所致,但在看过战场态势图后,才清晰的了解了,下定这个决心需要多大的战略勇气。当时哈尔滨在我军控制之下,长春、沈阳、锦州、山海关一线的核心城市均在国民党军队的控制之下。如果先打长春,我军背靠自己的战略后方,如攻击顺利可从长春、沈阳、锦州一路南下,如攻击不顺利,亦可回撤哈尔滨,可谓进可攻退可守。但攻击锦州,会面临东北及华北近百万国民党精锐的两线夹击,以当时部队布署,确无必胜把握。凝望这幅战前态势图,心中在反复思考,当时高层决策过程。
最终心生感慨的是,如果盯住东北,着眼战役胜负,我是林彪我也一定会先打长春,但在中央眼中一定还有一张全国的战略态势图,即将东北的敌军击溃,让敌重兵集团退入关内,与华北、华中的敌军会师,将会对全国战略布局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感慨于中央高层的战略眼光,宏大气魄。
馆藏的一件藏品"立功计划书",同样引起了我的浓厚兴趣。
这是由89团三营七连二排八班的全体战士拟定的,里面条分缕细,从战斗上、克服困难上、巩固部队上、群众工作上一共四大方面十二个小点把思路梳理的极为清晰。从企业管理的角度看,这是很经典的绩效管理案例。战斗上把完成上级作战任务、俘敌及缴获数量加以明确,这是典型的KPI。从克服困难、巩固部队、群众工作三个方面要做的具体工作是典型的KTl。只有将KPI与KTl结合才会产生最后立功结果,才会被激励(立功),这是典型的即抓过程又抓结果,且不唯作战指标论。过程管理已经细化到,经常帮老百姓扫院挑水,怎么会没有良好的民意(客户体验)。
不胜钦服于我们当年对作战部队的管理能力,有力的思想动员能力加上强有力的过程管理,激励约束体系,这些能力的聚合才是部队持续向正确方向前进的有力保障。再加上中央清晰的战略指引,战争结果不会再有悬念,这场战争胜在民意、胜在战略、胜在体系、胜在管理。
一点感悟共分享!周末愉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