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赵匡胤统治初期,南唐有“三徐”——徐铉、徐锴和他们的父亲徐延休,三人以知识渊博而才名远播。尤其是有“骑省铉”之称的徐铉,在宋朝上下都很有名气。
有一次,南唐派遣徐铉来宋纳贡,而按照惯例,宋朝需要指定一位“派押使”去陪伴前来纳贡的使者。偏偏宋朝满朝文武都认为自己的才华比不上徐铉,十分忌惮他,都不想要接这趟差事。大臣们的态度让负责选派押伴使的宰相十分为难,于是他不得不去向宋太祖请示。
宋太祖听了,大手一挥便说道:“你且先退下吧,朕亲自来选这个押伴使!”
不一会儿,太监奉命宣旨,着殿前司提供十个不识字的侍者,把他们的名字写在纸上送到了宋太祖面前。宋太祖看着名单,立刻拿起笔,不假思索地随意圈中了其中一个名字,说:“就他了!”
满朝文武都大吃一惊!皇上竟然这么草率就选好了人!但中书令也不敢说什么,毕竟要是提出异议,没准皇上会来一句:“你行你上?”可不就让自己下不来台了!罢了罢了!还是去催促被选中的侍者快快启程上任吧!
而被选中的侍者一头雾水,不知道为何自己会被选中当这押伴使,也没有得到上官只言片语的解释,只好奉命前往。
押伴使和徐铉一同渡江,徐铉果然迫不及待展露了自己渊博的学识,谈吐间慷慨激昂,锋芒毕露,令周围的人都对他的才思敏捷惊愕不已。可那个押伴使却对徐铉的高谈阔论表现得一脸茫然,听不懂也接不上话,只好懵逼地点头应着:“好、好、好,对、对、对!”徐铉刚开始还没有察觉,依然自顾自地侃侃而谈,和那侍者“交流”学识。一连好几天,押伴使都没有对答上徐铉说的话,徐铉顿感疲倦,便沉默下来也不说话了。
思虑一番,宋太祖为何不选一学识渊博的大臣前往,和徐铉辩论,一比高低呢?
如梦龙先生所列,宋朝也有像陶谷、窦仪这样有名的学者在仕,宋太祖却反其道而行,指派了一目不识丁的侍卫。或许他在心中有过思考和假设:如若两位同样才华横溢的人物同台辩论,争论不休,双方许会脸红脖子粗,必定谁也不会认同谁,有失大国风范;如若我选派的大臣辩论不赢徐铉,那也是实打实地丢脸;如若我朝大臣比过了徐铉,又能得到什么呢?显示我朝才子较南唐的优秀?可像徐铉这样的才智,将来也许能为我所用,这次若是打了他的脸,以后他还能心无芥蒂地入我大宋朝堂吗?不妥不妥……
于是宋太祖眼睛一亮,既然选派智者没有什么好处,那何不干脆选个愚钝的人前往呢?这样反而能不战而屈人之兵,让这徐铉自己就不想去比,把他那满腹墨水牢牢地憋在肚子里!妙啊妙!
可见,掌控大局者,往往会在做出选择之前,权衡利弊,趋利避害,考虑长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