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爬山,想明白另一个困扰我很久的问题。
我的问题就是感觉自己做事效率不高,却不知道原因和解决方案。(更深层次的问题可能在于缺少解决问题的动力,这个也是刚刚写作时才发现的,下次再说)当多个任务压在身上时,我没有办法专注一件件完成这些任务,往往是做一会儿A,突然想到B也要做,就放下A去做B,最后同样的一段时间,我的所有事项都在推进中,一件都没有完成。
以往我会归因于我注意力不专注,还专门进行过专注力训练,但是不专注只是表象,不正确的行为模式才是根源。
爬山是一个任务,当我踏上上山的路的那一霎那开始,这个任务就开始了,不管过程中如何疲倦,都只能想办法爬到顶点,然后不管腿多么酸痛,也一定要选择一条路走下来。爬山的有趣之处在于,这是一个没有办法半途而废的任务,我不能爬到一半就放弃,从半山腰瞬间移动到温暖的卧室休息,我只能坚持完成爬到山顶-下山的这个完整的过程。
我们来抽象一下完成爬山任务这个行为模式的特征:
-
独立的时间和空间。周六10:00-17:00的时间段没有安排其他事项,这一任务也只能在指定地点完成。
-
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如果没有到达山顶并且顺利下山,那么这个爬山的任务是失败的。
-
中途无法跳转到其他任务或放弃。没有缆车更没有直升飞机,在遇到困难时,除了尽力克服没有其他选项。
相比之下,我平时做事的行为模式是什么样的呢?
-
没有提前规划时间和空间,随时随地,想做就做。
-
不强求一定要有成果,很多工作都成了沉没成本。
-
随意切换任务,遇到困难就放弃。
正是在这样的行为模式指导下,我表现出低效和不够专注的特点,产出低,甚至买日用品这种小事都要花费很多时间。
意识到这个问题,下一步要做的就是把不正确的行为模式切换成【爬山模式】,原则如下:
第一,周期性规划自己的时间(不同时间颗粒度对应不同等级的任务,比如每个月规划整块任务,每天规划更细致的任务)将手上的任务按照重要紧急程度进行排序,根据时间和精力资源,把任务锁定到划分好的时间格子中。
第二,每个任务都要明确最终目标(包括产出和定量的要求)和阶段性里程碑。完成(或者有了阶段性产出)之后再开始另外一件事。
第三,遇到困难,努力解决困难,而不是逃避。
最后想说,总结出来【爬山模式】的自己很棒,能不断实践,真正把原来的坏习惯改掉,把爬山模式牢牢种在自己的潜意识中,才是真的优秀。这个话题到此为止,说的够多了,看行动啦。
365天,每日更新之111/365。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