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两周高强度的工作,我的状态可用八个字来形容:身心俱疲,生无可恋。所以对今天这个难得的周末我倍加珍惜。
早晨如愿以偿的睡到了自然醒,所谓自然醒就是灵魂和身体和睦相处,相安无事,谁也不为难谁。洗漱后做了一个简单的早餐,慢悠悠地吃完。然后拿出闲置了两周的毛笔、字帖,铺开竹纸,练字一个半小时。写字是一个很神奇的过程,刚开始心猿意马,慢慢地就忘记了其他的事情,注意力完全浸入到了写字中,呼吸也不知不觉变得缓慢,写完一个字才想起换一口气,浮躁不宁的心随之也波澜不惊,也许这就是书法的魅力。
一个半小时后冲洗干净毛笔,开始做家务,家里经过两周的折腾,凌乱程度已经无法形容,各类物品归类摆放,脏衣服统统扔进洗衣机,扫地拖地擦家具,洗刷锅碗瓢盆,等完成最后一项工作—刷马桶,时间已经指向了十二时十分。
稍微歇息喝口水,开始给自己做午饭,楼下买了一块钱的面片,一把小白菜,几朵蘑菇,两个西红柿,一打鸡蛋。西红柿洗净切碎,白菜、蘑菇切小块,煮锅中烧适量水。锅中放油,葱姜蒜末炝锅,倒入切碎的西红柿,炒至粘稠,倒入蘑菇块,加半碗清水,翻炒至水分变干。煮锅中水初沸,放入面片,再沸时根据个人饭量,舀去多余水,放入炒好的西红柿蘑菇,打入鸡蛋,待蛋黄熟透后,加入白菜,三沸加入适量盐、适量醋,即可关火出锅,一碗西红柿鸡蛋面完成。就着一瓣生蒜,同样慢悠悠地解决了午餐。吃饭的时候是我身心最放松的时刻,一口口的饭菜下肚,思绪却早已飘然物外,不知所起,不知所终,这样的体验只有独自一人时才会出现,这也是我不愿在公司餐厅吃饭的原因之一。原因之二说出来好笑,是我比不过别人吃饭的速度。餐厅里的每个人都好像在比着吃饭一样,狼吞虎咽,少有细嚼慢咽之人,和别人一起吃饭,吃得慢免不得人家等着,快吃快咽自己又难受,于人于己心里均是过意不去,临了还得不忘略带歉意地感慨一句“你吃饭可真快呀”!索性从此回家做饭,简单又舒坦。自己是吃货一个,一向认为人活着就是为了吃饭,吃了饭才能工作、才能享受生活、才能创造价值。没有什么比一日三餐更重要的事情了。
饭后午睡一小时,起床,沏茶一壶,开始和父母通电话,这是我多年在外养成的习惯,我几乎每天都会和父母通话,有时简单问候一下便挂断,有时会聊很久,听着父母在电话那头絮絮叨叨、没完没了心里很踏实。时间到了下午三时,上网买书一本,系2018年矛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主角》。我每个月买一本书,有时候买回来几天就读完了,有时候买的书到现在连包装都没拆。最近再次阅读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收获颇多。
下午五时左右下楼买菜,因为邀请了三位朋友晚上来家里吃饭,所以需要提前准备食材。一出楼门,秋日的阳光迎面扑来,小区里的植被依旧青绿,但是一眼望去秋意已经弥漫其间,心中不由自主地泛起了些许忧愁,古人悲秋,自古逢秋悲寂寥,实则是有些道理,大概像刘禹锡那样“我言秋日胜春朝”的人还是少一些的。最喜欢这秋日的阳光,耀眼但不刺目,温暖而不灼热。在树丛中投下点点滴滴。小区里面的人悠闲地出入,像极了这个季节的脾气。
晚上招待朋友的菜准备了六道:冬瓜排骨汤,麻辣乱炖,红烧肉,烤鲤鱼,烤豆腐,拍黄瓜。做饭其实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从起初的构想,到准备好一份份食材,再按照不同的顺序和时间点将食材放入锅中,加入调料,最后出锅装盘,一份份原始的食材经过烹饪,变的美味可口,一盘盘精美的食物,看着就像是一个个实现了的梦想,的确是一件让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的事情,也很容易让人在烹饪的过程中体悟到一种胸有成竹、从容不迫的意味。
约七时左右,朋友们陆陆续续进了家门,而我的菜也一道道的上了桌,好久未聚的朋友终于坐在了一起,享用美食,喝酒吹牛,互相吐槽,其乐融融,工作的疲惫在这一刻慢慢地融化在酒里,无声无息地喝进了肚子。
饭饱之后,大家离开餐桌休闲地坐在沙发上,有一口没一口的喝着酒,有一句没一句的聊着天。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喜欢这样的喝酒方式,烦透了KTV里的歇斯底里,更厌倦了饭桌上的推杯换盏。小时候看着祖父和朋友们喝酒,小小的酒杯,若有若无的小口抿着酒,聊着天,就着一盘炒豌豆一喝就是一整天,感觉甚是乏味,丝毫没有水浒里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豪情,时至今日,我才体会到那样的时光对祖父和他的朋友们而言是多么的惬意和美好。
时间渐晚,朋友们告别回家,我亦洗漱入眠。
难得的一天,偷得浮生一日闲,记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