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去一个小镇上游玩,傍晚时分乘车返回。不经意间就瞥见了广场上带孩子放风筝以及做各种游戏的人,忽然惊觉这个时候我所在的城市里,到处都应是匆忙接孩子回家的人,路上直接随随便便买点菜回去,等安顿好一切,早已是月挂树梢。
有谁会去放风筝做游戏吗?
下次吧!
是啊,我们急着上班下班,急着升职加薪,急着给孩子补课考试、学舞蹈、学钢琴、学跆拳道,那我们还喘口气吗?
别喘了,等老了再说吧!
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将生活过成细水长流的样子。我们太急了,急着走在前面,唯恐自己落在后面跟不上某些步伐。我们每天的心都在高度紧张的情况下运行,也许还没到喘气的时候,就已将身体消耗殆尽。
我们不再想着比赛,不再想着第一,不再想着追随别人,单纯当一个路边为英雄鼓掌的人不好吗?
好!
终于20世纪60年代的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拉姆·达斯拍手叫好,并在此基础上延伸而著了《学习做一个会老的人》,从身体、精神、灵魂等多方面为我们解析,如果还能活的更好,更有力气生活。或者说一个具备身体、精神和灵魂这三样的个体都应该看看这本。
我想当在路边为英雄鼓掌的人我从中感受到了以前我感受到却不明确,和我从来未曾感悟到的东西。
1、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时候,就慢下来。
在这个所有比赛人人都想第一的时代,说可以应对的游刃有余,谁信呀?比如一个人,他在晚上19:00要去父母那里看望一下;19:40回来然后陪孩子一起学习,给孩子讲故事到21:00结束;然后他们还有个小型的网络会议需要开,到21:40结束,开始整理会议内容,到22:00结束;之后他要做个明天的工作计划到22:30结束;然后他还想进修别的,从查资料到学习到整理笔记,零点结束,然后洗澡准备休息。这是正常情况下,可能睡眠能勉强足够,还能以百倍的精神迎接第二天的工作。这还得说孩子从来不会感冒发烧,父母身体康健,在外没有应酬的情况下。
当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时候,就慢下来,纵然有很多美好的愿望和计划,但罗马又不是一天建成的。
2、学习冥想。
很多书中都提到冥想,并且能有效的帮助我们感受自我,从而更自由,使我们活成一个有灵性的个体。
在古老的恒河流域,有一群虔心修炼宗教的教徒,他们甚至做着一些令我们匪夷所思的事,他们会为了一个动作坚持数年,手指甲长了好几百米,或者干脆在烈火焚烧的热铁上打坐。这在我们看来就是神经病,但这就是他们对宗教的虔诚,全身心的放松,让身体的各个部位感受到苦的存在,这也是他们与自身交流的过程,告知身体的每个角落苦的样子。
我们当然不用这样,《学习做一个会老的人》也明确提出冥想是为了感悟心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我们都可以冥想,全身心放松,从感受自己的脚尖开始,一寸一寸的感受自身的组织,然后与它们交流,谈谈你和你身体共同的感受。
3、卸下肩头的责任,关注心的交流。
我们可能会钻进一种思维里,比如我们每天都有很多事情要处理,没有一刻能停歇,甚至在喝水的时候还在想着一会该打电话给谁。我们把责任看的太重,总想着能处理掉全部的问题。可是问题会随时产生的,永远没有尽头。我们忘了自己是谁以及这样做的意义,成了问题的标签。没时间与自己交流,所以我们不快乐,觉着每一天都是一个样子,毫无新鲜感。
那么,卸下这些试试,与自己毫无保留的交流,当一切畅通无阻的传达后,或许我们就走出了那个圈子,又能感受到每天的太阳都是新的。
4、死亡是一个自然过程,无需介入太多。
每个人都会经历生老病死,对于死亡我们只能做最好的打算,接受最坏的结果。这个道理我们都懂,但是问题来了,我们的心还是无法接受。舅舅在今年过世了,他经历了三年与病魔的斗争,最后精疲力竭油尽灯枯。医生说再活三年已是奇迹,奇迹出现了又离开了。我们知道会有这么一刻,想着他手术了,还能在人世存留几年,终有一天要走的。当这一刻真的来临,即便想着已做的所有努力,他已受尽所有的折磨,但还是不能放开手,这样无论是对生者还是逝者,都将成了最后痛苦的定格。逝者不能安心的离开,这已经成了最坏的结果。
如果我们也能想书中那样,不在他弥留之际伸出全部的双手挽留,而是与他有一次灵魂的交流,也许这一切都不会太坏。
5、不妨一次只做一件事。
不知你有没有发现,当你决定休息的时候,就会有很多念头冲进你的脑海中,令你不能立即休息。这或许是我们生活复杂的原因,就是脑海中时刻想着很多事,不能抽身专注于一件事上面,所以心力交瘁。
那我们可以从小事做起,比如做卫生的时候就认真的做卫生,看着灰尘有没有全部搬家;喝水的时候就是喝水,感受水的温度,从口到胃,慢慢流进你的细胞;走路的时候就走路,目视前方,抬头挺胸,感受着空气从你的脚边流动。
我们不用拼尽全力,不用声嘶力竭,《学习做一个会老的人》会帮助我们从一个无坚不摧的第一名慢慢卸下锋芒,成为一个柔软、温和、平静的人,那时即使你站在路边为英雄鼓掌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