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贝尔的书,觉得很有启发,其实他的书被引进了四种,即《这样写出好故事》《冲突与悬念》《修改与自我编辑》《如何写出炫目的对话》。他在说明如何编排情节时,介绍了两种方法,一种是“灯头法”,如车子的灯每次只能照一定范围的地方,之外的则开不到了,只有往前走再能看到更多的。所以在写文章写小说前,一定要想好最终的结局是什么,然后整理lock元素,写好封底文案,这样以始为终进行简化,然后写好开头,等写出开头之后再对后面几章进行构想,这样步步推进,直到写完。
另一种方法叫“博格人法”,博格人是电影《星际迷航》里的一种生物,可以同化一切生物。其实也就是结构化的写作方法。一开始还是写构想出整体的情节和结果,写出摘要。然后按照三幕结构,列出大纲。然后把做角色表格。为每一幕写摘要,再为每一章写摘要。这样一步步细化,直到写出初稿。
其实他还介绍了卡片法,但是我觉得大致思路是一样的,只不过卡片更加灵活,可以随时写。不管怎么样,一切的灵感都不是凭空来的,而是要生活激发的,如果只是干坐着想,那是没有用的。
学术写作不同于小说写作的地方,在于学术写作其实是思维训练,解决学术问题。一般的问题都不去解决的。所以写学术论文必须要回顾学术史的状况,从中找到问题,然后进行解答,并论证。然而学术史的问题怎么找到呢?显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找。一是从阅读时候发现,觉得某个地方有疑问,进而往前探求。二是理论角度观看,发现有不合理论的材料和实践困难。其中理论往往只是某个大家的观点。或者是约定俗成的观点。三是理论之间的分歧。这个关系到理论自身的问题。
简单说,总要找到一个起点,然后才能知道如何衡定。这也是格物的要义,所谓物,即是事,事是一个人的动作,不是静止的东西。格物,即是格事,在于对比和比较。说到底,格物即是改进、推进或推索。而推索即思考,上下思索。也就是说,得先有个判断和观点,然后再在阅读时证成这个预测观点,或证伪这个观点。不可以没有任何想法,没有任何综合,就感性零碎的阅读。当然,最重要的是要有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来自两个地方,一个是目标,一个是已有的知识。从已有的知识、观点和理论出发,总能发现新东西。
传统的读书法所以不强调问题意识,是因为传统把读书当成能力练习了。他们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做出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