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16日,我在整理《量子心学》书稿时,再翻《论语》,翻着翻着,我发现了一个好玩的秘密!好东西一定分享呦。
不知你发现没?孔子弟子曾经问过孔子许多问题,但比较集中的问题有一个,就是“问仁”。我猜想,一定是孔子四处宣讲“仁”,弟子又没搞懂,就总问,同意不?
再一查,在《论语》一书中,“仁”字出现达109次之多,这两点说明“仁”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我们根据硅谷钢铁侠马斯克最喜欢的“第一性原理”思维,看来要想解读儒家的文化密码,走进圣人的心灵,我们就必须面对这个“仁”,勇往直前,一探究竟。
《论语》中一共记载了十三则弟子问仁,其中,樊迟与子贡各三次,子张两次,仲弓、宰我、司马牛、原宪、颜回各一次。好我们先看上几则。
第一个出现问仁的是宰予,这个宰予,鲁国人,字子我。你可能一下对不上号,就是孔子批评“朽木不可雕也”的那个学生,别看上课睡觉,宰予可是言语科课代表,排在子贡前面,口齿伶俐,擅长辞辩,醒了提的问题那是相当尖锐。
有一天上课,宰予提问:“一个人的父母死了,守孝三年,时间不是太长了吗?君子三年不习礼,礼义必定会毁坏;三年不演奏音乐,音乐一定会败环。一年间,陈旧的谷子吃完了,新的谷子又成熟了,钻木取火的木材换遍了,守丧一年也就可以了。”看看吧,问题逻辑性很强。孔子说:“只守丧一年,你内心安不安呢?”宰予回答说:“心安。”回答得绝对真诚直率。孔子说:“你既然感到心安理得,你就这样做吧。君子守孝期间,即使吃美味的食品,也感觉不到甜美,听到动听的音乐也感觉不到高兴,所以君子才不这样做呀。”宰予退了出去,孔子说:“宰予不是个仁人君子啊!孩子生下来三年,才能脱离母亲的怀抱。为父母守孝三年,是天下共同遵行的礼仪啊。”
有一回,宰予白天上课睡大觉。孔子说:“腐朽了的木头是不能雕刻器物的,腐秽的墙壁是不能够粉刷的。”
还有一次,宰予询问五帝的德行,孔子直接回到:“你不是问这种问题的人。”
看来,这个宰予没少挨老师批评。
以今天的眼光看,宰予的独立思考、绝不盲从,恰恰是当代学生所需要的品质;同时,他的质疑和观点并非是无理取闹。往往上学时思维活跃、真诚直率的“个别生”,后来还成了老师的得意门生。这位宰我就被后世列为“孔门十哲”之子,“孔门十三贤”之一。
孔子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在蔡国的日子里,生活困苦,孔子依然坚持上课,给弟子们讲仁,讲见义勇为,宰予又在课堂上睡觉,叫醒宰予,宰予却提出一个令孔子两难的问题。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论语•雍也第六•25》)
这位提的问题非常符合新高考,情景创设好啊。
宰我问得是什么?宰予问:“一个追求仁的人,如果别人告诉你‘井里面有仁’,你是不是会跟着跳下去呢?”(潜台词是:你不是讲“依于仁”吗?有人骗你,你跳不跳?)
宰我问题还可以有另外一种理解:你是一个追求仁的人,现在,有个仁人掉进井里了,你作为仁者跳不跳下去救仁人?有点像绕口令。
宰我问这个“从井救人”的问题,有点像今天社会大家共同纠结的问题:老太太过马路,摔倒了,你扶不扶?路上见歹徒行凶,你上不上?
平心而论,大家需不需要宰我这样的学生?2500年前宰我就代表大家向圣人发问了,我们今天才得以聆听圣人回答,所以,做学生的要勇于提出真问题、好问题。
好,来听听圣人怎样回答:“为什么要跳下去呢?君子可以去救人,但前提是自己不要坠入井中;君子允许别人行骗,但是自己不要迷惑被骗呀。”
老太太摔倒了,还是要上去扶,可以提前打开手机视频呀,或者喊两个证人。见人行凶,要勇为,但不能赤手空拳就上,可以边打电话报警,边寻找武器呀。总之,不要鲁莽行事,依仁而行,就是依当下最科学的方式而行,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从井救人”今天已经是一个成语,意思是跳到井里去救人。现多比喻冒险救人。
明代蕅益大师在《四书解》中认为孔子是按照世人标准回答的:“故夫子直以可继可传之道答之。”这是用可以被继承、可以传下去的方法来告诉世人,你可以救,但不要妄送性命;你允许别人行骗,但是不要遭陷害,这是一般人能够做得到的。同时,蕅益大师也提出了圣人、仁者可能采取的做法:“在夫子,设使见人坠井,决能跳下井中救出。”如果真是圣人、仁者遇到这样问题,那仁者是可以选择跳下去救,这里他举了“大舜入井”的例子:舜的生父瞽叟、后妈和后妈生的弟弟象总想害死舜,想了很多招数,有一次,他们就让舜挖井,井挖得很深了,趁舜在井底下,三人就在上面开始填土,要活埋人的节奏。舜事先就有了警觉,他在井筒旁边事先挖了一条通道,连接地面。
瞽叟和象以为舜死了,就开始分配舜的财物,象要走了琴,他还要走了舜的妻子娥皇女英做他的妻子,牛羊就分给了瞽叟和继母。象住进了舜的房间,弹奏舜的琴,谁知道舜却突然跑了回来,这让象很吃惊,象只能装着悲伤说:“我正想念你舜呢,正弹琴来表达思念啊。”此后,舜仿佛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对父母还是像以前那样恭敬,对兄弟依然是爱护有加。舜为什么成圣,可窥一斑。
那我们遇到舜这样的事,下不下井呢?。真正的大圣人,他有这样的一个大智慧,所以他不怕下井里,就不怕被人陷害,所以,就任由你去干,恒顺众生。
但是这种是“非可继可传之道”,你这样去教人不行,要是你父母真的要陷害你了,你没有大舜的这个本事,那你就被陷害了,那实际上陷父母于不义。陷父母不义,那就是大不孝。曾子就有这么一个典故。曾子有一天被生气的父亲打昏了,因为曾子很孝顺,《二十四孝》里面也有他,很孝顺。那父亲打都不避,任你打,打到昏死在地。等救活过来之后,孔子就狠狠批评他,说你这样做是陷父亲于不义。如果父亲真的失手把你打死了,那你不就是大不孝?陷父亲于不义?“若寻常孝子,小杖则受,大杖则走。”我们寻常孝子,父母要是拿个小竹条打一打的,那就受一下没关系,受点皮肉之苦,消消气嘛。他气到极点,手不择物,拿大杖、拿个菜刀,你还不跑?傻呀!真的会打死人的,你就得跑啊。跑也是孝顺,因为父母在气头上的时候,他一下失手打死了你,这可不得了,他后来会很后悔,所以,不跑与跑,下井与不下井,全都是仁,智慧行仁,恒顺众生。
孔子在这里是对寻常孝子讲,寻常人行仁,遇到了人家欺骗、人家陷害,我们应该怎么做,圣人,更高明、拥有大智慧时怎么做。遇事时,我们自己要掂掂自己份量,能做到什么程度,量力而行。但是有一点是不变的,就是我们坚持行仁这种方向,这个方向我们不变。即使是再多的人欺骗我、毁谤我、陷害我,我都坚持仁的方向。久之,我们就会有智慧避开陷害,全身以行仁,达到“仁者无敌”的境界。这是圣人给我们建议的。
其他弟子是如何“问仁”的呢,精彩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