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2.文贪武乱。
3.宋代,学校兴起,书院林立,尊孔敬儒。(佛教与道教同时发挥了很大的影响,有完备的思辩哲学思维,有神秘的吸引力)
4.儒家:接地气,直观。
5.援佛入儒,援道入儒,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兴起以己见解经的时代,时事造英雄(王安石精功心学,为理学垫定基础→周敦颐,理学奠基人,《太极图说》→张载,关学学派创始人,横渠先生,四句教“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北宋程颐程灏→南宋朱熹,熟悉佛与道,《四书集注》,南宋理宗开始作为科举教材。)
6.华严宗,禅宗对儒学影响很大。
7.为什么写《中庸》?子思子,道学,道统,韩愈赞成以儒统道,允执厥中。
8.人心惟危(复杂),道心惟微(微妙),惟精惟一(聚焦),允执厥中。
9.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