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看下改革开放之前,民间经济是不活跃的。阶层差距在主要来源于政治。你家有当官的当领导的,阶层就会高一些,其他的人都一样是普通人。
现在社会,大多数的社会主体也就是我们老百姓参与到了各种经济活动当中,这个时候中国的社会分层就产生了很多层级。可以这样讲,在当代中国社会分层呈现的是“土”字形,就像土这个字一样,顶端当然人数很少,那么中间体就是我们说的中产阶级,有一部分,但是并不占主体,然后底端最底层的人数还是比较多。其实作为一个社会结构来讲的话,最理想的层级结构是橄榄型,也就是顶部比较少,底部比较少,而中间比较多,这是非常理想的一种社会分层结构。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都是农耕社会,所以在古代就分为两种人,一种叫国人,一种叫野人。国人就是在城市里的人,我们都知道城市建筑有城墙,城墙内就是国人,城墙外就是野人,一直到现在来看农民依然是在生活阶层当中是垫底的。
农村和城市其实它的差距是比较大的。首先的机会就不同,其次这个文化程度和能接触到的新鲜的事物,接触到的最新的科技的东西都是有差异的。
所以城市和农村的这种阶层差异,目前还是比较大的。其实在我们国内不仅是城乡之间的差异,我们看东西部的差异更大,东部尤其是咱们祖国的东部的沿海的地方,这个地方它就是富,怎么样体现出来呢?在我们中国的东部地区,社会阶层差不多就是橄榄型的,也就是中产是居多的,可是越往西部去那么这个土字形就越明显,甚至是一个倒丁字形的,也就是绝大多数的人是在社会的最底层。
其实所谓的这个社会分层,他换一个词的话就叫社会地位。
那么一个人的社会地位都是由哪些因素构成的呢?我们首先可能会想到经济方面,有钱,当然这是一方面,其实还有政治地位,权力地位,声望地位,其实它都是不一样的。我们看到很多这种有号召力的,这些有个人ip的这样的名人,他不一定有权利,他也不一定有政治地位,但是他有声望,那就是所有人都喜欢他,同时呢对他的评价都是正面的,这个就叫声望。比如说某些公众人物有一些作家、艺术家他们的这个社会地位的是由声望带来的。
政治地位、权利地位就更不用解释。
中产阶级就是中等收入人群,橄榄型的中部。在我国中产阶级收入有几个指标:
第一,人均年收入在35,000~12万。
第二,家庭年收入在69,000~236,000
第三,人均可支配收入在2万到7万
以上均指每年。
只要达到其中一个指标就可以定义为中产阶级,如果三个指标都符合,那你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中产阶级啦
国家统计局在2019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在中国月收入在5000块钱以下的人占84%,月收入过万的人的比例不到3%。这也许是一个很出人意料的数据,但是这是官方的统计数据。
所以中国社会分层离橄榄型还有一段距离。
那么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想通过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来上一个阶层,那有什么样的方法呢?
作者认为是提升知识。因为知识就是声望。
比如说大家对工程师,大学教授,科学家,物理学家就会有比较高的职业评价,他们本身就是有声望的有地位的,他们的声望和地位来自于他们的知识。
作者的原话,高考就是实现精英集团替换的一种公平手段。不管大家认不认同,我觉得这个是事实。
当然知识不一定非要是体制类的学习,比如职业技能职业素质的提升,你可以在某一个领域很出色。也是可以提升你的社会阶层。
还有一个大众化的方式提升社会地位就是通过市场行为,说白了就是做生意,我们看到大量的人通过做生意提升了自己的社会地位。同时通过做生意提升社会地位它不一定稳定,市场环境的影响,就一定会有赚有赔。有一天这个生意下滑,那它的社会地位也会随之下滑。
但是但凡是通过知识来提升自己社会地位的人都是比较稳定的,就是他这个社会阶层是稳定的。
还有一个问题我们应该逃离北上广,还是应该去到北上广这个话题书里也有讲到。
作者认为说越大的城市对于年轻人来讲机会就越多,你能成为中产的可能性就越大。但是越大的城市他对外来人口的排斥就越明显,那这种排斥并不一定是本地人排外也不一定是政府的政策排外,而事实就是这样的。事实是你去看在一些大的城市当中,真正的一些高阶层人群的往往都是本地人,比如说你进入到一个大公司,你想成为一个中产很容易,对吧!你只要收入水平达到了就OK,但是你想进入到这个公司的高层,那么作为外地人,一个流动人口来讲几乎没有任何机会。
那所以到底是逃离北上广还是回到北上广,这个问题每个人有不同的选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