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
这部影片最让人动容的莫过于对死亡的一种呈现。临终病床。碎骨。枯骨。火葬场。棺材。坟墓。这些死亡意向充斥着整部影片,也在某种程度上挑战着观众的心理防线。
比较有意思情节有两处。一处是在火葬场时工作人员敲碎火化后外婆的遗骨装入骨灰罐(惊动人心),下一个场景就是慧英在厨房捣蒜,两个动作何其相似,一个是日常生活的场景,一个是人生最终的场面,引人深思。
还有一个情节就是歌手阿达躺进姥姥为自己准备的棺材里,一瞬间恐惧袭来不能自己,下一秒又忽然恢复平静,戏谑的来句“好像也没有那么恐怖”。
整部片子的脉络和走向都与这种对生死问题的思考紧密相连。
比如主人公慧英,何以倔强甚至一意孤行非要将父亲的坟墓迁到城里与母亲合葬。最理解她的丈夫一语中的,害怕。害怕什么?当然是害怕死亡。
有人说,父母是隔在我们与死亡之间的最后一堵墙,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不在,人生只剩归途。
在亲眼目睹父母离世、火化后,慧英真切感受到了死亡与自己的距离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拉近。而人近晚年,退休在即、女儿即将离开家庭、与丈夫的感情似乎已平淡无味……各种现实情况又加重了她的不安全感。因此,让父母能生同床、死同穴,相依相伴、相亲相爱,这虚构给自己必须完成的“遗愿”成为了她自我救赎的救命稻草。只是她想要抓住的这根稻草,却得拔起另一个女人的稻草,两个女人,孰对孰错?或者说根本没有对错。
又比如女儿的男朋友,流浪歌手阿达。这个角色的设置是这部影片当中略显套路的存在,但幸好,编剧用了很多心思让人物的形象与精神世界变得丰满。对于一个追求理想但却困顿于现实的年轻人,他也在女朋友家族的故事中获得了某种成长与改变的力量,特别当他躺到棺材中感受死亡,这对他的心灵无疑有很大的冲击,生命原来如此,死亡终将到来,为何不努力去追寻想要的人生,哪怕注定风雨兼程。于是,他终于下定决心离开已经停留两年的城市,继续北上追寻那个渺茫却在心中闪耀的梦想。
爱情。
凡人都是依靠着爱与情感而活,概莫能外。
这部影片的中心线索当然是三代人的三种爱情。也是影片最深情、最温情也最绝情的所在。
旧时代出身,固守传统婚姻价值观念的姥姥,用一生的艰守和等待为自己构造了一个情感依托的对象,岳子福。而那只字片语完成一个男人最低责任标准的家书与家用,被她当作丈夫对自己的承诺与爱,硬生生安插进一个情感的内核,一相信就是一辈子。
当迁坟事件的一幕幕闹剧上演,直到最后,当她亲眼看见自己等待一生的男人那早已陌生苍老的容颜,看到他与另一个女人相守一生的轨迹与证明,看到那张用电脑制作成的合影被雨水淋湿毁坏,真相之残酷,是生命不可承受之重。她终于选择了放手,即使其中仍有诸多不甘,但当最后一次面对那堆枯骨时,她虽还是忍不住放声痛哭,但随即泣止,无不坚决的说了句:我不再要你了。最后那一声“进城”,喊得冷静而又痛彻。
慧英父母的爱情,无疑是完美爱情的模范,是人间花好月圆的诠释(虽最终也不免被死亡分离)。慧英从小耳濡目染父母这样的爱情,与之相较,自己和丈夫的爱情就显得有点差强人意了,柴米油盐的长年消磨以及丈夫沉默寡言的性格,加之来自楼上王太太若有若无的威胁,更加重了慧英的不安全感,特别影片开头一家三口躺在床上刷手机,丈夫有意无意的一句“生活了一辈子的两个人也不代表就相爱啊”很显然戳到了慧英的痛点,暴躁、敏感、强势……种种坚硬的呈现下,其实都是一颗渴望被爱的心。所以当她终于无意发现了丈夫写给自己的贺卡,虽然没有女儿口中的“甜言蜜语、肉麻的话”,但绝对是给予她的最最强烈的定心丸。幸福家庭孕育出的孩子也比较容易获得婚姻的幸福,影片的结尾似乎让我们看到了慧英父母爱情的样子与延续。
相比祖辈及父母的爱情与婚姻,女儿的爱情则充满了这个时代的随意感和不确定性,叛逆、焦虑等等这些情感元素无可避免的影响着这个时空里的每个人,特别是年轻人。在强势母亲教导下长大的薇薇表面上看起来像个乖乖女,但内心却充满了想要逃离父母控制的叛逆。爱上一个母亲绝无可能接受的歌手,把情感的天枰倒向母亲的“敌人”,这些行为本身所包含的挑衅就已经足够让人兴奋。薇薇在整个事件中的摇摆亦是她对原声家庭的依附以及自我成长的矛盾、冲突与纠葛,但最终,这一家庭事件却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她对原声家庭的回归以及与母亲的和解,父辈和祖辈这种平淡却蕴含深情的感情模式或许也让她意识到了自己选择的冲动,激情固然美丽撩人,但在种种现实的面前,即便不舍,也会让人望而却步吧。
世相
一部好的作品必然是能够反映并揭示某种社会问题与现象的,在这一点上,相亲相爱做得十分成功。影片巧妙地将三代人之间的恩恩怨怨与时下的媒体传播结合在了一起。
在这个传媒异常发达的时代,阳光下已经不存在秘密,一个家庭事件很轻易就可以被媒体炒作成一场新闻事件,越来越多的人在面临法律解决不了或难以解决的问题时,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利用媒体,利用大众舆论进行解决。舆论在某种程度上确实可以影响一个事件的走向,但影片却似乎在向我们提出问题:透过媒体,我们真的能看到一个事件的真相吗?而基于媒体报道所产生的大众判断,真的是正确的吗?
孰对孰错、孰是孰非,在面对“别人的事”时,我们往往太容易带入媒体传达给我们的情绪与价值标准,而所谓的真相,有时只是看待问题角度的不同而已。就慧英家的迁坟事件来说,作为姥姥,当然是众人眼中的“弱者”,无儿无女,老无所依,明明是明媒正娶的媳妇,却守了一辈子活寡,对于她来说,于情于理留住丈夫的遗骨都是太合情合理的要求。但作为慧英,想要将无论在法律还是事实上都是夫妻的父母合葬,以解救自己面对的心理危机,也无可厚非。而作为观众,能在多大程度上走进人物的内心而非仅仅只是将目光停留在最表浅的事件本身呢?
幸而,媒体将两人的矛盾推向白热化的同时,却也间接造成了两人的互诉衷肠与最终的和解,虽然这种执念的放弃依然存在着太多内心的挣扎于纠葛,但跨出这一步,对慧英和姥姥两个人来说,都多少获得了一点解脱。最后慧英和丈夫在新车上,释怀的泪水和欢笑,成为了整部片子里最阳光的情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