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是一个比较系统的学问,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本书看看,实在是太多内容了。因此今天分享四项约束,三个观念,一个敏感有争议的话题。而经济学的很多原理是枯燥乏味的,因此配上例子才能够通俗易懂,理解才能形象具体。推荐一门课,得到APP里边的《薛兆丰的经济学课----只给你地道的经济学思维》。
经济学的概念
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规律即价值的创造、转化、实现的规律。那经济又是什么呢?
经济是价值的创造、转化与实现;人类经济活动就是创造、转化、实现价值,满足人类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活动。
简单地说,经济就是对物资的管理;是对人们生产、使用、处理、分配一切物资这一整体动态现象的总称。对于这个概念还是有点抽象。
四项约束
人类至少面临四项普遍约束:(1)东西不够;(2)生命有限;(3)互相依赖;和(4)需要协调。人类种种制度安排,一概是为了应付这些约束而衍生的。
粗略地概括,这四项约束对应着四类经济理论:(1)需求定律;(2)利息理论;(3)制度理论;和(4)宏观理论。这既是通过经济学原理看社会万象的视角。
一,所谓“东西不够”,就是稀缺。稀缺不仅指资源不足,同时也指欲望无限,只有野菜的时候,人想要馒头。有了馒头,就想要喝酒,想要吃肉,想要备足了馒头和酒肉到远方去捕捞海鲜,还要用馒头、酒肉和鱼虾喂养艺术家来拍电影。某登山家在攀登珠峰时借助直升飞机越过了一段路程,遭到纷纷指责,那是因为人们不乐意稀释登顶的荣誉。为了争夺这种人造荣誉,就得花费真金白银和时间精力。物质越丰富,欲望越新奇,所以物质无限丰富、人类欲望得到充分满足的日子是不会到来的。
与稀缺相连的就是竞争。稀缺和竞争,是同义词,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为了争出胜负,就必须确定竞争规则;不同的竞争规则,就会导致不同的行为和不同的后果。其中,所有制是竞争规则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所有制——集体所有制、私有制、全民所有制和政府所有制——不是理想与否的问题,也不是道德与否的问题,而是它们所导致的经济效果,人们能否受得了的问题。
二,所谓“生命有限”,就是指由于未来总是不确定的,所以人们不乐意延迟消费的事实。把今天可以吃的苹果推迟到明天吃,就不仅有早晚之别,还有有无之别——明天不一定能吃得上这个苹果了。所以,在其他情况不变时,早一点消费总比晚一点好。人们往往以为,利息产生的原因是资源有增长的自然趋势。问题是,如果增长是确定无误的,那增长就早落入预期之内,并反映在资源的现值之中,其现值就不会再出现任何意外的增长。事实上,形成利息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延迟消费会带来潜在的风险,这使得以期货换取现货的人,必须向出让现货以获取期货的人给予充分的补偿,否则没有人愿意延迟消费。这部分补偿,是真实利息的本源。不论资源是否增长,也不论增长快慢,只要未来存在不确定性,利息就会存在;而不确定性越大,真实利息就越高。现货与期货的交易,构成了金融活动的基础。
三,所谓“相互依赖”,就是指没有任何人是绝对可靠的、但我们又不得不与无数人相互协作才能改善生活的事实。人是自私的,但也有同情心——人们会设身处地地揣度别人的感受,并把这种揣度当作个人感受的一部分。人间因此充满了关爱。然而,人的这种揣度能力,会随着交际网络的扩大而削弱。所以,每个人的爱都只能波及很小的范围。爱心有限,但人无时无刻不需要千万人的帮助,市场便填补了空白。在家庭和朋友圈里,人们重视感情,离开了小圈子,人们仰仗市场和制度的力量。这个连续的光谱,是我们理解人际关系的起点。只要社会上超过一个人,人与人之间就必然存在知情不告、尔虞我诈、过河拆桥和互不信任等想象。于是,各种合约安排、组织结构和防范行为便应运而生。环顾我们的社会,法庭、警察、家庭、企业、学校、协会和政党,婚姻中涉及的钻戒、礼金、嫁妆、朋友之间的喝酒、喝酒时夹杂的粗话……种种现象,无一不是为了防范“人际依赖”的隐患而衍生出来的对策。
四,所谓“需要协调”,是指只有依靠合理而可靠的参照系,才能将个人自发的行为导向社会和谐,而不是导向社会混乱的事实。三个人制砖,两个人砌墙,本来合作得天衣无缝。后来一位砌墙的因为熟能生巧而加快了速度,五人的合作便出现了“失衡”,砌墙的劳动力出现了“闲置”或“失业”。要摸索出新的“和谐模式”,不论是让一位砌墙的人专业去帮助制砖,还是改造制砖设备以提高生产率,都需要花费时间和资源。种种宏观经济理论试图刻画、解释和调节的,不外乎是这种因为需要协调而产生的困境。货币是典型的协调工具。哪怕最简单的铅笔,也需要成千上万人来参与生产。他们不认识对方,不说对方的语言,不信对方的宗教,甚至彼此蔑视和憎恶。世上没有任何人能独自掌握生产铅笔的全部知识,然而铅笔却神奇地被这些独立而分隔的人造出来了。协调这成千上万人的自发行为的参照系,就是价格。
三个观念
亚当.斯密的人性观-----人到底是不是自私的呢?
斯密有句名言:“每一个人,不需要自己关心社会福利,他也不知道自己怎么去推动社会的福利。他只需要关心自己,追求他自己的福利就可以了。但是他在追求自己福利的过程中,会有一只看不见的手,让他的努力转变为对公共事业的推动。这只看不见的手,会让他的自私自利推动社会福利的改进。”
人到底是不是自私的呢?亚当斯密首先说,人是自私的,那些完全不自私的人,连自己都不爱的人,自暴自弃的人,这种人在社会上是不受尊重的。
但亚当斯密紧接着说,人不仅仅是自私的,他们同时也具有同情心,也就是有设身处地的一种能力。他把他认为的别人幸福不幸福,当做自己幸不幸福的一部分:你幸福,我幸福;你痛苦,我也感到痛苦。这是一种天生的能力,这叫“同情心”,人人都有的。
紧接着,亚当斯密又说了第三句话:“人的同情心,是随着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的拉远急速下降的。” 我们自己看看,我们自己手机里面的通讯录,里面有多少人?微信里面的联系人有多少?几十人是至少的,很多人有几百人甚至上千人。
那这几百人上千人的朋友里面,有多少人是真正爱你的?有多少个是你拿起电话来,对方就放下手上的所有的东西,听你倾诉的?有多少人是说我要借钱,我需要帮助,对方就不顾一切不顾成本的去帮你的?
有20个吗?有10个吗?有5个吗?很少的。这是说,我们只能爱很少的人。爱心是不能扩展到很大的范围里面去的。
亚当斯密讲了一个故事:假设伦敦有一位非常得体的绅士,这位绅士听说,远在东方中国发生了一场地震,这场地震让全中国人全死了。这个消息传到伦敦,传到了这位得体的绅士的耳边,这位得体的绅士会做什么?你猜他会做什么?
他会首先拿出地图来查一下,中国离伦敦有多远,先看看这场地震会不会波及到伦敦。一看,半个地球呢,很远,伦敦是安全的。
然后他会做什么?他会哀悼一下死难的中国人,他会到微博上面发一个蜡烛,感叹一下人的脆弱,大自然的强大。
然后他再干什么?该干什么他就干什么。他会回到自己的生活,关心自己的起居生活。这时候,如果他自己的手指头被刀割了一下,这件事情的重要性,那就远远比发生在中国的事情更重要了。
你要注意,这是一个得体的英国绅士,他的爱心也就这么一点。这是一个正常人应有的反应,也就这样了。
所以,亚当斯密非常睿智的看到这一点:
我们终我们的一生,花一辈子的时间,都很难赢得和维持几个人对我们的友情和爱情,但我们无时不刻需要成千上万人的帮助。我们看看自己吃的穿的住的,有多少人在帮助我们,但他们都不爱我们,他们都不认识我们。这怎么办?这么大的一个空隙怎么填补?
答案是市场。市场是一个陌生人跟陌生人之间打交道的地方,是一个陌生人服务陌生人的地方。
所以这里也能够得到一个人际互动的二分法:小圈子靠爱心,大世界靠市场。 亚当斯密看清了人性的这种两面性,替市场经济找到了坚实的基础,正是因为这样,我们把亚当斯密看作是市场经济之父。
商业是最大的慈善
说说世界银行的失败扶贫史,世界银行是国际扶贫机构,专门给事件上贫穷的国家提供援助,帮助他们脱贫致富。这个扶贫组织的业绩怎么样?其实不怎么样。过去50年,西方对非洲的援助达到2.3兆美元,却未能给每个儿童12美分,让死于疟疾的全部人数减半。也就是说2.3兆美元砸下去了,要是每个儿童能拿12美分,打上一针疫苗的话,死于疟疾的人数就会减少一半,但是做不到。
要是当中有3美元能够到达妇女的手里面,儿童死亡人数又可以减半,但是做不到。
让我们再看看哈利波特的商业奇迹,在2005年7月16号这一天,英美两国却能够设法把900万册《哈利波特》送到读者的手里。书店从来没有出现缺货的现象,即使出现了缺货现象,也能够迅速补充,从来也不需要有什么哈利波特的马歇尔计划,这事就做成了。
这两种强烈的反差,区别不在于爱心的强弱,而在于行善和商业这两种模式之间的对比。
在实践中,至少会有如下四大原因让行善扶贫难见成效:
1.缺乏反馈机制。最重要的一点,是市场有很好的反馈机制,而扶贫行善,则缺乏适当的反馈机制。
比方说,在市场里面,我卖一碗牛肉面给你,10块钱一碗,你吃了以后有两个选择:你可以继续要,也可以离开。看到你离开之后,作为商人,我也有两个选择;要么把质量做上去,要么把成本降下来。否则我就做不下去。
但是在慈善里面,没有这种反馈机制。我送你一碗牛肉面要不要?不要钱的,你说要。不管质量怎么样,下一碗你还要不要?你说还要。我不知道我做的对还是不对。
2.委托代理问题。许多负责行善的人,他花的钱不是自己的钱,只要不是自己的钱,他的认真程度就要打折扣。
3.所托非人问题。有很多地区的贫困,恰恰是政府造成的,而国际扶贫机构却把钱交给这些造成当地贫穷的政府。那么这时候,如果我们要依靠这些政府去扶贫的话,可能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4.养懒汉效应。
科斯定律-谁用的好就归谁
科斯说,我们不应该把问题看作是一方伤害另外一方,而应该把问题看作是双方都在争用稀缺的资源。举几个例子说说这个原理。
淘宝网店数据归谁所有?
我们今天讲大数据是资产,有很多顾客在淘宝逛店,逛店就会产生电子痕迹,这就是大数据。这数据归谁所有?
你可以说着数据归顾客所有,因为店是他们逛的,数据是他们逛出来的;你也可以说数据归电商所有,那么留下来的电子痕迹就应该归电商所有;淘宝平台也可以说是归自己所有,因为这些数据是在淘宝平台上产生的,存在其平台上,所以这些数据应该归其所有。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你觉得这些数据应该归谁?
根据科斯定律,我们可以预测,这些数据不管最开始是谁产生的,不管它存在哪里,最后谁能够把这些数据用好,他们就会不断折腾,不断争取,最后数据会落到他们手上。
谁能够把这些数据用好呢?逛店的顾客用不上这些数据,电商也不太能够把这些数据用好,淘宝平台用好这些数据的可能性更大。最后,是那些做电商商品页设计的人,他们对这些数据特别敏感,这些数据对他们特别有用,他们就会努力去获取这些数据,从而把网页设计得更加的得体。
钻石归旷工还是白富美?
钻石最早是归谁的?钻石最早是归矿工的,因为是矿工把钻石给挖出来,但你有没有见过,那些矿工满脖子都挂满钻石项链呢?没有。钻石都跑哪里去了?钻石不远万里跑到白富美的脖子上,跑到他们的指尖上。谁用好就归谁。
一个敏感的话题
股市究竟能不能预测?
股市究竟能不能预测。具体地说,就是我们能不能通过研究股票过去的各种价格的变化历史,通过这种研究,来更好的帮助我们对股票未来的价格的变化做出一点预测。我们没说研究了就一定知道未来股票价格怎么变。我们只是说这个研究能不能对未来价格变化的预测有那么一点帮助。这是一个很弱的判断,大家要知道,这个判断越弱,它成立的机会就越大。我们只是说他能够有所帮助而已,能不能有所帮助呢?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
我们学任何学问背后都有一个基本的信念,就是通过学习,通过研究,通过对已知的现象的各种把握,我们能够总结出一点规律。这个规律对我们未来预测有帮助。这是我们从事任何一门研究背后的一点信念,如果连这一点信念都没有,你就不要做什么学问了,做学问还有什么意思呢?如果这个世界的变化是完全随机的,你没办法掌握规律,那做学问没有意义。从这个角度看,经济学家一天到晚在研究价格,他一定能够比别人多知道一点点。但是呢,从另外一个角度看,经济学家好像不能够预测股市,如果经济学家都能够预测股市的话,那么他们还来上课干什么?他们还教书干什么?他们预测股市的成功几率只要比市场水平高那么一点点,他们早就变成百万千万亿万富翁了。所以从实际情况看,他们的预测能力似乎又不比市场上平均的水平更高。
资产的现值
到底股市能不能预测呢?今天我们来回答这个问题。一份资产的现值等于它未来收入流的折现和。未来收入是没有实现的收入,所以只能是预期中的收入。所以把这个定义再改成:资产的现值等于预期的未来收入流的折现和。加入了 " 预期 " 这两个字非常重要,预期变了现值就发生变化,预期什么时候发生变化,现值就什么时候发生变化。
这时候我们面临的是两个世界,一个世界是我们真实的世界,物理的世界,看得见摸得着的世界,一棵树会长大,会开花,会结果,在这个世界里,事物是根据现实世界发展的规律在发展、在变化当中的。但与此同时,我们有另外一个世界,抽象的世界,思想的世界,预期中的世界,或者说经济中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面,每一项资产都有现值。资产的现值取决于预期中的收入流的折现和。预期变了,现值就变了,但是说如果预期不变,资产的现值就不会变化,它会是一条直线。这是两个世界,真实世界中的事物在变化,但是在那个抽象的、经济的世界里,事物的价格服从另外一个规律。它只取决于一个因素:预期。如果预期没有变,所有资产的价格会是一条直线,永远不会变。
新的知识
那么,什么会改变预期呢?新的知识。只要有新的知识,预期就会发生改变,也只有新的知识才能改变预期。什么到叫新的知识?知识这个含义非常广泛。知识包括了各种信息。新的知识就是今天不知道,明天才知道的信息。新的知识,顾名思义就是今天不知道的信息。既然是今天不知道的信息,那它一定是意外,不是意外的信息,他就不是新的知识。所以只有意外的消息,想不到的消息,今天不知道明天才可能知道的消息才可能会改变资产现有的价格。那资产现有价格的变化能预测吗?不能预测!因为我们没有办法知道明天才会知道的知识。
也就是说,只有新的消息才能导致资产现有价格的变化。如果是人尽皆知的消息,那它就是当前的消息,已经被消化了的消息,它们不可能改变资产现有的价格。所以,在真实世界里,是事物发展的规律决定了事物变化的节奏。在资产的世界里,在预期的世界,在经济的世界里,是那些新消息被披露的过程决定了价格变化的节奏,有新的消息披露出来,资产的价格就会发生变化,没有新的消息,资产的价格就不会发生变化。
苹果树的价值变化
以苹果树为例,每年会结十个苹果。假设昨天晚上有一场暴风雨,把苹果树劈掉了一半,从明天开始他每年只能结五个苹果,也就是说这棵树的现值减了一半。这棵树的现值减少了一半,而且是现在马上就发生的,一旦你知道这棵树被劈掉了一半以后,这个树当场现在现值上就减一半,不需要等明天结果出来的时候这棵树才贬值。你什么时候知道消息,这棵树就什么时候贬值。在这棵树贬值的过程中,在我们重新过估算这棵树现值的过程,有没有运用我们的科学知识?有的。因为专家会来检查这棵树,根据过往的经验,根据科学知识做出一个准确的预测,重新调整他们的预测,重新评估这棵树的现值。这个时候已经用了科学知识,并不是说我们不用这个科学知识。但是使用这个科学知识的过程,消化这个信息的过程是非常短暂的,速度是非常快的。
这棵树的价值的变化是服从随机游走,也就是随机的,为什么它是随机的?因为消息披露出来的过程是随机的,是不可预测的。所以我们看到的是,价格的波动是随机的,虽然它背后隐含了对科学规律的消化过程。有意思是,人们从接受新的消息到根据过往的经验和事物发展的规律对资产重新进行评估,确定新的价,这整个过程需要多长时间?你觉得需要的时间是一年?一个月?一个礼拜?一天?一个小时?一分钟?还是一秒钟?
举个例子。在 2013 年 9 月 18 号下午 2 点钟,美国联邦储备局要宣布一个重大的货币政策。这个货币政策肯定会对当天的市场交易产生重大的影响,预先说好了这个政策是在下午两点正宣布的。那天两点正消息一宣布,两点正刚过,市场就作出了剧烈的反应。但那天有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在芝加哥的市场反应竟然要比纽约的市场反应要快那么几毫秒。要知道,消息是在美国首都华盛顿联邦储备局的总部发出的,这个消息传到纽约需要两毫秒,传到芝加哥需要七毫秒。每一次从联邦储备局的总部发出消息都是纽约市场要比芝加哥市场早那么几毫秒作出反应,但是这一次,芝加哥的反应比纽约的快,这是一个反常的现象。最后联邦储备局成立了一个专门的委员会调查这件事情,看是不是消息事前就被走漏了。几毫秒,消化一条消息的时间只需要几毫秒,再晚就完全晚了。所以你想想,每天你辛苦加班,回到家里洗个澡,把饭菜热热,打开电视,听听股评家怎么分析未来股市的变化,那就太晚了,黄花菜都凉了。
我们讲的一个道理是:只有新的消息才能够使资产的价格发生变化。新的消息,顾名思义就是今天不能知道的消息,所以新的消息一定是以随机的方式出现的,因为我们事前不能预测。所以,价格的变动也是随机的,尽管事物发展和变化是有规律的。而人们根据已经掌握的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来消化新的知识、新的信息所需要的时间是极短的。
以上就是我今天的分享内容,谢谢大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