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手边,是那本余华的《活着》。黑乎乎的封面,似乎在诉说活着的沉重与不易。封面被我不小心弄出一道口子,后用比较宽的红色透明胶带粘贴上。这样一来,黑色封面给人的压抑感就减轻了许多。
当初,我是听了这本书的音频后才买的纸质书。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这本书买来常放在案头,有时又会挪到枕边,而我呢,一有时间就刷视频,所以,这本书却很少翻阅。
每每听人说,读《活着》时感动得涕泗滂沱,心里就疑惑:我听书时也没落泪啊,咋回事?今天得空,将这本书翻出来,正儿八经地开始读。
首先,可以说,书中所讲的故事情节,画面感极强,好多处都跟电视剧里一模一样。话又说回来,这样的情节,编剧改编起来倒省事。
其次,余华作为第一流作家,他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每一句每一处都像乡下人在随心所欲悠闲自得地聊天,稀松平常,简单直白。没有复杂的结构,没有华美的铺陈,没有煞费苦心的情节设计,一切都是那么自然、那么浑然天成。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大道至简”吧。
还有,书中有几处细节,让我想起了儿时的时光。比如,“农人们将提上来的井水泼在地上,压住蒸腾的尘土。”这个细节,我小时候也经历过,记得常常是盛夏的黄昏,农人们劳作了一天,走到水井边,手轻轻压几下,冰冰凉凉的井水便流了出来,大人小孩都喜欢去洗脸擦脖子冲脚,浑身的疲惫立马就消解大半。不过,大人常叮嘱,井水太凉,不宜多冲,容易得关节炎。这些细节,到今天还记忆犹新。
比如,“像盐一样咸的咸菜。”这对于儿时的我,是再熟悉不过的了。那个年代,物质匮乏,也没有什么钱买菜,就在秋冬季节将萝卜的叶子拿来腌制,用的是最便宜的海盐,盐珠子有黄豆粒大,白里透黄,潮乎乎的,但也挺咸的。有经验的农人说,必须要多放盐,放少了打不住根,到第二年就腐烂变质了。所以,各家的咸菜都腌得像盐一样咸。
经过几个月的腌制,咸菜变得黑乎乎的,乡下人家就用白米饭炖咸菜,再倒点油。锅一揭,香气四溢,黑白分明,真的是经典搭配,就这一样菜,能够让人吃下两大碗米饭。余秋雨在《文化苦旅》里也盛赞米饭炖咸菜,可见文化大师也有与咱普通百姓有相同记忆的一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