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韵|‖层次‖】(四十六)深度‖《道德经》第四十六章原文解释+扩

【韵|‖层次‖】(四十六)深度‖《道德经》第四十六章原文解释+扩

作者: 维度意识的深度 | 来源:发表于2022-07-18 20:02 被阅读0次

    46

    第四十六章原文

    第46章 知足常足

    【原文】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①。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②。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注释】①走马:战马。原意为善跑的马。粪:通“播”,耕种。②咎:过失,罪过。

    【翻译】统治者治理天下如果遵循“道”的规律,就可以做到政治清明,民间太平安定,就能把运载的战马还给农夫去耕种。如果治理天下不合乎道,政治不清明,祸乱四起,就连怀孕的母马也要上战场。最大的罪恶莫过于放纵欲望,最大的灾祸莫过于不知满足,最大的罪过莫过于贪得无厌。所以,知道欲望有度,不贪得无厌,才能保持恒久的满足。

    【扩延思维】“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国家治理有方即“有道”,那么战马都用来耕田劳作;若“无道”,怀孕的马也要在战场中生驹。用战马在太平和战争的处境做鲜明的对比,说明了战争带来的罪恶是何等的重大。战争使自然法则规则完全丧失,导致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样的罪恶是很难抹得去的。

    “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罪恶的根源在于“可欲”“不知足”“欲得”等等,这些都是刚强之性用之至极,至极必殆。过极必遭弱力的反动推翻,弱力是远远大于刚强之力的。刚性过极都会显出其弱点,物极必反,不功自破。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刚之性达到了一定程度,知道了收敛而不露锋芒,适可而止,利用“知足”的柔弱之性去平衡它,这样才能阴阳平衡,内心才能得以清朗平静,这时的弱力既缓和了刚力的锋芒,又推进了刚性的平和进行不显露出矛头和刚强,由于柔弱之力的推进作用而缓缓前行,而使人能看到更多内心的需求和更多的美丽境致,快乐和满足才能被真正的感知得到,所以“常足”,是指这才保持是持久的满足感。

    本章要明白的道理:道之所失,都是因为过激的物欲私欲所致,而走向罪恶之渊,知道在适当之时去止住物欲私欲,而应该转向寻求真我,找出了那个真正的自己,才能得到内心的持久满足。

    【课外阅读】王弼《道德经注》

    随物而成,不为一象,故若缺也。大盈充足,随物而与,无所爱矜,故若冲也。随物而直,直不在一,故若屈也。大巧因自然以成器,不造为异端,故若拙也。大辩因物而言,己无所造,故若讷也。躁罢然后胜寒,静无为以胜热。以此推之,则清静为天下正也。静则全物之真,躁则犯物之性,故惟清静,乃得如上诸大也。

    大的成就是随事物本身的性质而完成的,它本身什么也不创造,所以像是有所缺少。最充盈的东西,顺从万物的需要而给予,没有什么留恋的,所以就像空的一样。最正直的东西是顺着不同事物的外形,并不是一个方向上的直,所以就像弯的一样。最灵巧的东西依循自然规律而制成器物,不制造与规律相违背的东西,所以说看起来很笨拙。最善辩的人实事求是,存在什么东西才说什么话,自己不编造什么,所以就像嘴很笨的样子。克服躁动然后能战胜寒冷,宁静无为能够克服炎热。以此类推,清静就是天下的正统。宁静能够保全事物的本真,躁动则侵犯、破坏事物的本性,只有清静,才能得到上面那些伟大的事物。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韵|‖层次‖】(四十六)深度‖《道德经》第四十六章原文解释+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zpdi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