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我40岁,在一生的自我评价中有一句:多数时候,我是个认真的人。或许有人不认同,都不影响我朝这个方向活着。生而为人,总要活出点特色来,好在移民天国前,能用几个好词儿来概括一生,就不枉费曾经的坚持。这几年,有个词儿对我影响挺大的,就是“工匠精神”,这个词不仅浓缩了我对待事物的看法,还升华了个人的价值观。这些转变又跟两个人有关。
第一个人是聂圣哲先生,他敢说敢做、备受争议。比如,推崇平民教育思想。他说过:“只有每个平民得到有效的教育,国情才能得到根本的改变”、“我不认为一个平庸的博士比一个敬业出色的木匠对社会更有贡献”。这些主张听起来很尖锐。这样“口无遮拦”的发表文章,公众号都被和谐了。然而,他不但说了,还做了。他创办了德胜鲁班木工学校,免费招收全国平民家的孩子,在艰苦条件下磨练他们谋生的本领,毕业时,能独立做一张八仙桌、两把太师椅,还颁发“匠士学位”,“匠”代表技能娴熟,“士”代表职业精神。正是有这样的匠心,才能有现在德胜洋楼(国内唯一有资质的木结构别墅工程供应商)的成就。不论是德胜鲁班的校训还是德胜洋楼的价值观,都是“诚实、勤劳、有爱心、不走捷径”,多么朴实而珍贵的总结,因此聂圣哲也被称为中国工匠精神首提者。
另一个人,就是被称为中国工匠精神传播第一人的付守永老师,2013年,第一次读到他的《工匠精神》一书,开篇就让我震惊了:日本的百年企业有25000多家,千年企业有7家,中国超过150年的企业只有6家。企业长寿的秘决在哪里?创业失败过的我,也很好奇。答案是他们都在传承着一种精神:工匠精神。有人认为工匠就是重复的工作者,在我看来只有技艺精湛的人才配称为工匠。比如:瑞士的表匠,日本的稻盛和夫,我国的庖丁(解牛的丁师傅)。多年以后,因工作关系见到了付守永老师,讲台上的他,激情四射、启迪思想,再次让我感受到工匠的执着与不屈,他也被誉为用生命演讲的人。
工匠精神就是用精益求精的态度、追求极致的精神,并且专业、专注。这话不是我总结的,但我无比赞同,这种做事方式带来的能量催人成长。砍掉多余的野心,专心地做一件事,要胜过马马虎虎地做一堆事。简单点说:无论从事什么岗位,都要让自己成为岗位专家。在这个过程中,可能需要非人的努力和不可描述的艰辛,面对自己的成长和他人的不屑,只有坚持践行的工匠才懂得其中的快乐与酸楚。我来自平民家庭,不走捷径也没得选择,死磕的动力来自摆脱内心的焦虑,又实在没有多大的本事,只有认真工作的态度,穷尽一生只能活成平凡的人,但可以传承工匠精神,做一名匠士。
2016年克强总理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到在改善产品和服务供给时鼓励企业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之后,这个词在全国热议。让工匠精神有了国家背书,坚定了我要成为“一名匠士”的信心。改革开放40多年来,GDP翻了80多倍,每个五年规划都在落实,这是国家对人民的承诺,并且大部分都已兑现。国家不但说了,还做到了。这让人们相信幸福生活是可以奋斗出来的,跟着国家规划走,就能享受成果带来的红利。所以,公司竞争不能没有工匠,企业文化也离不开工匠精神,做一名“为企业、为客户创造价值”的匠士,是即符合国家要求又满足企业需求的选择。疫情之下,业绩受损,企业内卷化问题会立即显现,领导人需要马上应对,对外提升竞争力、对内加强凝聚力。相信这时候工匠精神的培养恰似一剂良药,配合信息化建设开源节流,虽有阵痛,却必然能取得良性效果。
最后引用夏永杰董事长近期两篇文章中的话:“优秀的工匠永远不会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就,而是根据环境的变化,在模式、创新、流程等方面寻求不断改进;银穗员工的价值就是持续学习,具有匠心精神,专注自己的领域,为客户解决问题。”重读一遍文章,再次听到共鸣的声音,还是挺感动的,尽管是精神层面的。顾此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