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丑陋”的中国,遗失的美

“丑陋”的中国,遗失的美

作者: 夏麦写字的地方 | 来源:发表于2018-04-28 14:32 被阅读0次

/*

三年前

我经历了一场审美的觉醒。

去年五月份在苏州参加文博会

新工艺运动

令我确信审美升级的来临

 这与我之前的思考

恰好不谋而合

*/


你有没有觉得,现实如此丑陋过?

两年前的某天,我在外地呆了两周回国,在从机场回燕园的路上,我突然发现沿途街道没有一处可以入眼。以前习以为常的方盒子水泥大楼,贴着花花绿绿的霓虹灯招牌,间歇穿插着残存的古建筑,在灰色的雾霾里,在我重新审视的目光下,倏然令人心神压抑。

“这真的是中国吗?”

我问自己。

我停下来看看周围的一切。在物质时代的急速扩张下,物也呈现出一种匆忙的形态。太匆忙了。它们像是刚刚从泥胚里成型,还没来得及完成,便投入了实用。

就好像我们的人生。

我突然回忆起儿时喝茶看书的午后时间,那种片刻的宁静,像是剥落的墙皮一样,在现在的都市里,在时代的洪流里,湮没了。

供房、工作、结婚生子、庸庸碌碌。平凡的我们像是被时间追赶着向前跑,再也停不下来。我们再也不能像孩童一样,摘起路边的一朵花,细细嗅赏了。

我看看手里的包,看看包中的本,看看出租车的前座,看看出租车师傅的衣裳。

突然间我有了一种醒悟。

我们在追逐什么呢。我们所存在的这个片刻,与我们周围之物所共存的这个片刻。在我们吃穿用度的一切物件中,都是生者对生存这件事的虔诚与认真。如果它们能够用心地美起来,为什么不呢。只是,在这个时代里,在这个社会中,我们为生存,牺牲太多了。

但我们有选择。

如果看到丑陋的物,我就闭上眼。

如果能让周围力所能及之处美起来,生活也跟着美好起来。

是呀,为什么不呢。

 土与洋,中国人,我们向何处去?

欧式装潢、奢侈潮牌、名车名表,这大概是土豪的标配了。“土豪”这个中国特色的词,我们都不陌生,但细品之,“土”字却意味深长。

为什么会土呢?这欧式套装组合价格不菲,明明是冲着“洋气”去的,我们为何有时还会觉得土呢?

土的反义词是时尚。在时尚界,国外的各大时装品牌包揽了文化潮流。像大多数姑娘一样,每一季度的奢侈品包包穿搭,我都曾密切关注,倾心不已。

但有一天我突然发现,这些工业时代气息的制品,也许能带给人带来外放硬朗的气质,但并不适合镜子里这张亚洲人柔和的面庞。

似乎女人都为拥有舶来奢侈品而感到荣光。它们的确有自己的美。

但请你重新审视这些物件。

它们真的有那么美么。

它们真的值得你那么喜欢么。

还是说,这只是一种盲目追随的迷信呢。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里写,城里人觉得农村人土,乃是因为农村人从土里讨生活,没有快快地进入时代的发展,显得过时而笨拙。城市快快地发展起来了,往昔的影子我们已寻不见。这慢慢走的,却恰恰保留了传统的碎片。

中国的历史,本就跌宕起伏。那种审美的延续,是我们文明沉积的体现,却在无数次的断裂中渐趋式微。在我们现今的吃穿用度里,已经很少看到久远文化传续下来的影子了。一些传统在民间手艺人身上传承下来,在远处安静的角落里,他们正守残抱缺,候着最后的使命。

我们是谁?

我们从哪儿来?

我们向何处去?

你也许与我一样,曾在困惑的夜间问自己这个问题。我们期待自己的存在是立体的,清晰的。它不需要任何定义,不需要任何解释,它从视觉的第一眼扑面而来,理所当然地告诉你:这就是我,这就是我的民族,这就是我的生命。

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挖掘了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中的脉络,才因此有了后人难以企及的文艺盛世。而现在的我们,中国千千万年轻人中的一拨,恰恰想做这件事。中国已经到了这一节点了。我们要挖掘这残存的传统碎片,努力把它们重新拼凑起来,拼凑成一种,能重新融入到我们生活哲学与生活方式中的,大众的取向。

也许用不了几年,我们会说,我们不一定需要欧式富丽堂皇的家装穿戴来彰显名利地位。

我们还可以选择意境悠远的吃穿用度的来悦目骋怀。

传统的东西,未必就“土”;舶来的东西,未必就“洋”。土与洋的区分,靠的是人与物之间美的链接,相映成趣的映衬,以及意蕴深长的内涵。

诗情古意,不止在远方,更在厅堂

心与物,在现实生活中,乃是一种超越独立存在的相互关系。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我们日常忽视的器物,周边俯首即是的器物,恰恰是一种最应当顺应我们精神形态的载体。

你的每一件器物,都反映了你的审美情趣,它是你四肢的延伸,生活的扩展,气场的应和。

审美是一种完整的生活方式。然而,多年的功利化教育,却造成美育文化的缺失,也造就了我们社会中的“美盲”。他们不是文盲,却对审美毫无敏感,无法在美丑之间进行区分,缺乏品味,于是只能从众而行。有知识,没文化,大概也是中国当代的一大奇观了。如果我们的人们不懂得美,又怎能在生活中发现美,更何谈把我们文化中的美传承下去呢?

中国人,是时候补补课了。

这美与丑之别,便是心念之别。中国古人讲究意境蕴涵,不骄不躁,素雅美朴,盈盈手中扇,谦谦君子风。沉静温润的人,每日对着丑陋肮脏的器物环境,也免不了毛躁烦闷;紧张锋利的人,对着柔和美朴的物件,时间久了,也会安静收敛。君子佩玉,便是这个道理。

这承载了生活细微瞬间与美的器物,大约就是你与自我之间的映射吧。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这句话,我们常挂在嘴边。于是我们以周游河山为己任,以环游世界为梦想,在行走中追寻远方。

但我们也应当领悟的是,诗意不仅仅在远方。有了美,它就在我们的器物,我们的厅堂,以及我们生存空间的每一刻里。

它就在你身上。

相关文章

  • “丑陋”的中国,遗失的美

    /* 三年前 我经历了一场审美的觉醒。 去年五月份在苏州参加文博会 新工艺运动 令我确信审美升级的来临 这与我之前...

  • 丑陋的中国

    单位发工资那天,给每个员工换了新的银行卡。新卡需要去银行柜台激活才能正常使用。我等到休息,去银行排队等了半个小时,...

  • 遗失的美

    你在长廊中金色的镜框里照亮了自己,用风度在节奏的舞步中回旋,你点亮了所有人的生命,最英俊的少年,你用独有的优雅在彰...

  • 遗失的美

    文‖李梅 静静地,躺在墙角 多么清新可人啊 可惜,没有遇到 怜香惜玉的主人 像一群流浪的孩子 此刻,有一种想拯救的...

  • 《丑陋的中国人》:我们丑陋吗?

    最早看到这本书,是在万象书房的书架上,中国近代,鲁迅先生的文风早已随着小学中学课本根植在我们的脑海中。而堪比鲁迅先...

  • 丑陋的中国酒文化

    中国酒文化可谓源远流长。 中国是全世界最早开始酿酒的国家之一。相传在中国古代有一个名叫杜康的人,他首先发明了酿酒技...

  • 《丑陋的中国人》

    作者:柏杨 三部曲《丑陋的中国人》《酱缸震荡——再论丑陋的中国人》《我们要活得有尊严》,三部作品的思考重点都是中国...

  • 丑陋的中国酒文化

    - 1 - 前几天,看了一则很令人心痛的新闻。 闹腾了大半天,忽然,传来摩托车的声音,转眼间...

  • 丑陋的中国人

    中国近代化有两面镜子,一面是鲁迅先生,另一面是柏杨先生,他们都是用灵魂在行走的人,对国人怀着莫大的责任感...

  • 丑陋的中国人

    老师问学生:中国人发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苏丹红,瘦肉精,地沟油…… 老师大怒:你这娃心灵很不美 学生回答:我是丑...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丑陋”的中国,遗失的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zsgl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