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调忆王孙

作者: 兰花花 | 来源:发表于2022-09-16 20:46 被阅读0次

宋  李清照

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慕、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莲子已成荷叶老,清露洗、蘋花汀草。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译文

微风轻拂着湖水,更觉得波光浩渺,正是深秋的时候,红花叶凋,芳香淡薄。水光山色与人亲近,唉!我也说不清这无比的美好。

莲子已经成熟,莲叶也已衰老,清晨的露水,洗涤着水中蘋花,汀上水草。眠伏沙滩的水鸟也不回头,似乎遗憾人们归去的太早。

注释

双调忆王孙:词牌名。忆王孙,原为单调三十一字,此扩充为双调。此词词牌原为“怨王孙”,有误。

浩渺:形容湖面空阔无边。

秋已暮:秋时已尽。

红、香:以颜色、气味指代花。

蘋:亦称田字草,多年生浅水草本蕨类植物。汀:水边平地。

眠沙鸥鹭:眠伏在沙滩上的水鸟。

赏析

这是一首秋景词,词人以其独特的方式,细腻委婉又具体形象地传达出一种特色鲜明的阴柔之美。 这首词当写于词人南渡前的早期。秋天给人们带来的常常是萧瑟冷落的感觉,自宋玉“悲秋”以来,文人笔下的秋景,总呈现出一种悲凉萧瑟之色。然而李清照这首《怨王孙》中的秋景,展现的是一幅清新广阔的画图,词人不仅赋予大自然以静态的美,更赋予生命和感情,由此见出词人不同凡俗的情趣与襟怀。 

“湖上风来”句起语不俗,避开俗套。秋高气爽,常见风平波静,而一旦朔风初起,便会吹起悠远的水波,宣告着深秋到了,所以说“秋己暮”。而一句“红稀香少”,更通过自然界色彩和气味的变化,进一步点染了深秋的景观。大自然总是宜人的,深秋季节却别有滋味,这里,作者不说人们如何的喜爱山水,倒说“水光山色与人亲”,将大自然人情化、感情化了。正是这“与人亲”,方换得人与景亲,也才能真的领略到大自然的水光山色中的景物美,所以,作者所说的“说不尽、无穷好”言之有根,是从心田深处发出的真诚的赞颂之语。 

下片虽然仍是对秋景色的继续描绘,但却不是简单的重复。莲实叶老、露洗苹草,都标示着深秋的时令,人所共见,却易于忽略,一经作者点染,便觉秋意袭人。而沙滩上勾头缩颈睡眠的鸥鹭等水鸟,对于早早归去的人们头也不回,似乎以此表示了它们的不满。这里,鸥鹭也人格化了,与上片的山水的感情化似是同样手法,但却一反上片的山水“与人亲”,而为鸥鹭对人恨,这一亲一恨之间就带给读者以清新多样之感,且通过人们郊外的不能久留,更深一层地透露出深秋的到来。

这首词造景清新别致,描写细密传神,巧妙地运用拟人化手法,写出了物我交融的深秋美意,耐人寻味。

相关文章

  • 双调忆王孙

    宋 李清照 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慕、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莲子已成荷叶老,清露洗、蘋花汀草。...

  • 双调忆王孙·落花踏鹊枝

    蒙蒙夜雨涨华池,槛外长江楼上诗。黄鹤啾啾三两只。怨儿痴。错把新词做祭词。 小窗轻启月参差,满地斑斓孤影直。几树梨花...

  • 这个秋日比别处温柔

    双调忆王孙 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莲子已成荷叶老,清...

  • 第05篇|跟着古诗词狂练文笔,提高文化底蕴

    《双调忆王孙·赏荷》 【宋代】李清照 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 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莲子已...

  • 【画45】 水光山色与人亲

    双调忆王孙·赏荷 【宋】李清照 湖上风来波浩渺。 秋已暮、红稀香少。 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莲子已成荷...

  • 两调忆王孙(秋山)

    秋山画屏十分艳,翠峰见、岚烟细看。红枫如火层林漫,鲜如图、燃天呈灿。 翠微氤氲雾成幻,云腰束、鸢唳暗暗。谁在山巅嫌...

  • 手写小分队||《双调忆王孙.赏荷》(08)

    今天写李清照的词《双调忆王孙·赏荷》 原文 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 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

  • 秋已暮 红稀香少

    双调忆王孙——李清照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莲子已成荷叶老,清露洗、蘋花...

  • 忆王孙(双调)·冬观百脉泉

    文图/东 明水湖边波浩渺, 冬已至、百泉冲冒。 水飘枯叶映晨曦, 景极致、无穷妙。 方池半亩珠玑俏, 青浅...

  • 李清照诗词集一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双调忆王孙 湖上风来波浩...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双调忆王孙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ztso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