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勒企业的管理经营之道
来这里找志同道合的小伙伴!
一个初创公司运营起来之后,什么最重要?良好的人脉。同样还是讲人脉,什么又是创业者该避开的禁忌?哥们式的合伙,仇人式的散伙。
人脉的逻辑:创业者需要避开的Danger来源
来源:创业贤内助
出生和运气是无法选择的,但一个人的才华和学识是通过努力必然获得的东西。如果你通过努力成为优秀的人,那么就会有另外优秀的人、有价值的人愿意为你提供帮助。
这种听起来略显残酷的市场交换的“等价原则”,却是初创公司乃至整个社会人脉的本质所在。
从儿时起,每个人都有自己一套选择朋友的准则,尽管不自知。
事实上,资源分布的不均匀,必然造成人与人之间的某种依附关系。即使是在幼儿园里,也可以观察到的事实是:幼儿园里玩具多的孩子更容易被其他孩子当作朋友。
那么,玩具最多的孩子朋友最多么?答案并非肯定。
>>>> 一则幼儿园里小故事
小强是他所在幼儿园里玩具最多的孩子,班上几乎每个小朋友都和小强很要好,然而小强认定的好朋友却只有两个孩子。
一个小男孩和一个小女孩。
小强的理由是,那个小男孩不仅从来不抢他的玩具,还跟他交换玩具,而小女孩是班上最好看的女孩子。
基于种种原因,生活中总是只有少数人是大多数人想要结交的朋友。但是同样基于种种原因,大多数人并不知道那些少数的人是如何理解他们大多数人的行为的。
故事里的小强认定的好朋友从来都不“抢”他的玩具,而是“换”。注意这两个关键字。
>>>> 等价交换原则
尽管绝大多数人不愿意承认,他们的所谓“友谊”实际上只不过是“交换关系”。
如果自己拥有的资源不够多不够好,那么自己很可能会变成“索取方”,做不到“等价交换”,最终成为对方的负担。所谓的“友谊”就会慢慢无疾而终。也有持续下去的时候,但更可能是另外一方在耐心等待下一次交换,以便实现“等价”。
所以,可以想象,资源多的人更喜欢、也更可能,与另外一个资源数量同样多或者资源质量对等的人进行交换。
因为只有在这种情况下,“等价交换”才更容易产生。生活里随处可见这样的例子。哪怕是在单纯的校园里,尽管“交换”本质没有体现的那么明显,但是,还处于学生时代的你,也并非每一个同学都愿意与之交好。
往往只有优秀的人才拥有有效的人脉。并且正因为这些人随时随地都可能要回避不等价交换的企图,他们才更加注重自身的质量,知道不给他人制造麻烦,独善其身是美德。
对于创业公司,也是这个理儿。
同样都是初创公司,一些公司短期内能获得几轮融资,而另外一些公司可能面临着资金链断裂的问题。
>>>> 寻找有效投资人
不管是独立的天使投资人也好,还是天使投资机构也好,一般情况下总是专注在某个行业或是某几个行业。
作为早期创业者,可以通过基本信息渠道,如官网、微信公众号、科技媒体、创投数据库等等了解其专注的领域,保证在投递商业计划书和投资人进行交流的时候,能准确地将自己的创业行业和投资方向进行匹配。
有几种错误方式,是初创公司需要尽量避免的。
方式一:在路演现场盲目寻找投资人,交换名片和项目信息。
这种缺乏交流场景的情况,致使投资人无法短时间内对你的项目有着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同时由于陌生状态与缺乏信任感,投资人无法给予创业公司有效评价。
方式二:商业计划书群发邮件。
这种方式效率也比较低。每家投资机构都有自己专注的阶段和行业,里面的投资团队也各有分工,没有针对性的撒网式群发,能收到反馈的真的比较少。
>>>> 正确积攒人脉与资源的方式
方式一:寻找 FA 也是一种比较的高效的办法。
在融资顾问的帮助下,可以对接在他们联系人列表里和你项目匹配的投资人,并且在商业计划书修改、会面交流、融资谈判时给与创业公司一定的帮助。
方式二:通过一些业内的渠道(论坛、社群、沙龙等)进行曝光。
公司资源在精不在多。真知灼见最好,无需太多废话,频次太高,大家反而以为你在 PR 或是只是个纸上谈兵,业务无力。
方式三:先把自己的数据(业绩、收入、用户数等等)做起来。
专注某行业的早期投资机构一般会对这个行业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和持续的关注和更新,如果创业公司已经做出一定的成绩,肯定会引来对应行业投资人的联系和拜访。
在积攒人脉与资源的过程中,创业公司最忌讳的什么?
哥们式的合伙,仇人式的散伙。
国内创业公司最常见的聚散模式,就是在公司创办之初,合伙者们以感情和义气去处理相互关系,制度和股权或者没有确定,或者有而模糊。
当企业做大后,制度开始变得重要,这个时候利益变得惹眼。于是开始“排座次、分金银、论荣辱”。
结果就是,虽然初创公司的资金链还未断裂,却因为创始人之间剑拔弩张内耗不止,最终梁山英雄流云四散。
人脉的逻辑:创业者需要避开的Danger只有对创业公司的业务有实际推动作用的人脉才叫有效人脉资源,其它的只能算是景上添花。
而景,则只能靠创业公司自己去描绘蓝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