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历史上的每一个时间点,都像是一个十字路口。虽然从过去到现在已经只剩单行道,但到未来却有无数岔路可走。其中某些路比较宽、比较平坦,路标比较明确,所以也是比较可能的选择。然而,历史有时候就是选了一些完全出人意表的道路。
人类史,不简《人类简史》这书我看了2遍,涉及面太广,导致我看完略懵。如果你看完和我一样,觉得作者好像没有说什么,正常。借这个机会,做个简单的读书记录
中心点:人类一直在智能的道路上进化着
人类从发明文字,并用文字记录开始,其实已经标志着这个星球上出现了类似现代人类的动物。小赫同志告诉我们,在大约200万年前出现了【尼安特人】和东亚的【直立人】等各种在不同环境下生存的远古人类。200万年前到一万年前为止,存在着多种不同人种。
虽然人种之间多有不同,但还是有几点的共同特征,而最重要的一点是人类的大脑明显大于其它的物种。这似乎说明了一件事情:脑容量越来越大是物尽天择的选择,巨大的脑容量能带来强大的力量。
真的是这样吗?
(智人的)智能化到底是生物进化的最终目的,还是只是其中一个目的?
小赫同志告诉我们一个很不达尔文的观点:自然选择与智能发展其实半毛钱关系都没有
为什么?
你可能读了一本人类假史,因为它不简因为物种生存环境和繁殖速度的差异,导致了生物进化的过程也有所不同,随着时间,特定的环境,使这些人类有不一样的生存繁衍之道,这意味着除了适应,它们别无选择。小赫同志还说,进化带来的改变也并不总朝着提升智慧的方向,很多例子表明,几百万年来,某些生物未曾发生改变,例如,上溯到几千年前的爬行动物鳄鱼以及微生物,但它们却还是以古老的性状存活着。
适应环境的必然,使得智人们开始动脑子,这也是为什么他们的脑容量比其他动物要大。任何事物都是双刃剑。大脑容量增加其实亦是一种负担。为什么?因为大脑的结构相比其他组织是脆弱的。小赫这里列了一堆的比较,我就不细说了。
不可否认,量变产生质变,大脑的容量可以说是诞生高级智能模式的基础,也就是说大的容量不一定能产生高认知能力的心智,但高等级的心智必须要足够大的脑容量(有点儿绕,充分不必要条件的意思啦),毕竟,智能涉及到的因素多而杂,好比一台计算机的计算能力只是最底层最基础的部分。
为了进一步解释这里的论点,小赫拿海豚为例,这个拥有比现代智人大20%左右的脑容量,远超远古人类的动物,在很多领域的认知能力,其实是超过人类的。但,为什么海豚没有像智人那样发展出文明?小赫的答案是海豚没有人类一样的双手,无法用类似手这样的工具去实现智能外化。人类因为可以直立行走,于是双手有了空间去发挥,能利用工具来扩展自身的能力。另外,人类不断进化,说白了,是一个自我发展更高效的工具扩展自身能力的过程。这个怎么理解?很简单,比如PC和智能手机,对于现代人来说网络实质上是我们共享的一个云大脑,成为我们智能的一部分。
这里,我当时看的时候有了新问题:
人类进化的速度为什么就能远远高于其它哺乳动物?
为什么黑猩猩到现在仍然和几十几百万年前并没有卵差异?
当年的智人是如何干掉那些比他们还吊的物种的?
在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小赫同志在书中只用俩字儿解释了一切---语言。
诚然,智人的语言并不是世界上第一种语言,因为每种动物都有自己的语言。虽然智人能发出的声音很多,但,鲸鱼,大象,狮子等尚且能发出的声音,且声音的频率也因不同需要而在变化,其他的动物亦然,特别是鹦鹉,它还几乎可以模仿人类的所有声音,那人类的语言究竟特别在哪?
小赫同志的结论是:人类语言独特的地方,并不在于它能够传达信息,而在于它能够传达不存在的事物的信息。什么意思?智人的发声可以表达关于一些从来没有看过、碰过、耳闻过的事物,而且讲得头头是道。
至于为什么?
因为人类的语言可以【虚构】
【虚构】的重点不只在于让人类能够拥有想象,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听者产生【共勉】,然后一起想象,编织出种种虚构的故事来达到某个目的。这里没有歧视的意思,不管是《圣经》的《创世记》,默罕默德的《古兰经》,又或是其他宗教的法典,又或是现代所谓的国家、法律、公司等,可以理解为是人类【虚构】的产物,而这些虚构赋予了人类前所未有的能力,让我们得以集结在一起,为了这个编织的故事,努力协作,同时也让很多陌生人变成了熟人。
我们不妨想象一下,在我们祖先不会虚构之前,人类通过互动,情感交流来维持团体的稳定的数目大约是150人,只要超过这个数字就很难深入了解其他人并且去信任对方,虽然现在有了各种社交工具,我们能够维持的人脉关系其实也是这个数字。不知道小赫同志从哪里得来的这个数字的结论,不可否认的是只要在150人以下,不论是社群、公司、还是社会网络,只要靠着大家都认识、彼此互通消息,就能够运作顺畅,而不需要规定出正式的阶层、职称、规范。靠着人际关系就可以比较顺畅的运作。150是我们最多能进行情感交流的人数,这也是美国的一款叫做Path的社交软件,每个用户最多只能添加150作为好友的原因,据说Path在上线后,短短3周就斩获百万级用户,因为这款软件牢牢把握住了人们根深蒂固的情感交流的需求以及在超过150人后就不能用情感交流,互动等来充分认识彼此所引发的不安。
社群一旦突破了150人,会大大不同,你会发现你难以再靠人际关系和情感交流来维系,这或许也是很多创业公司A轮之后在管理上出现巨大问题而失败的原因。
虚构赐予了人类“团结的力量”,从部落守护神到城市再到帝国的虚构想象,种种虚构的存在让就算是大批互不相识的人,只要相信某个故事就能共同合作,这是放在之前简直是扯犊子。
发展至今,人类已经编织出了一个极其复杂的故事。这个故事中,像Google, Facebook, 微软这样的公司的故事不仅存在,而且力量强大。在我们学会了讲故事这个强大的技能之后,智人就一直生活在双重现实之中。一方面,生活在客观存在的世界,那里有河,有树木,有狮子老虎;另一方面,也有非客观存在的虚拟现实,如国家,企业和神,我们还给其起了个非常好听的名字--文化。这其实是一种新形式的基因,只是进化速度比生物学上的基因要快个千万倍,也正是文化让我们领先其他物种好几倍。
小赫同志认为,文化的关键是思想,思想保留了生物体的属性,同生物体一样,思想也倾向于维持其结构并繁衍生息;它们也可以融合,重组,也可以分离,甚至可以进化。思想不仅彼此互动,也与其它心智互动,而不论这是来自同一大脑中,还是在附近的大脑中的,又抑或是网络这种新型的心智。思想还与外部环境互动,从而产生某种进化历程中前所未见的飞跃性进步。
因此,智能的进化在于“思想”和“思想”的融合与演化。思想是心智的产物,心智即是认知世界的本质方式,人的类心智在与更多的心智进行思想交流的时候重组,甚至说网络也是种特殊的心智,现在人的心智已经和云相连,互联网成为了我们心智的一部分,和我们原有的心智相融。这也是为什么,有人预言,将来会出现更多人工心智,它们拥有与人类完全不同的思维模式,能产生与我们差异巨大的思想,而思想间的交流会又融合出更加强大的心智,人类心智由此进化。
人类心智的进化路上一直是奇遇不断。心智这一切的本源来自于思想,而思想需要文字来表达。文字的强大之处是它改变了人类对信息进行编码的方式。在出现书面文字之前人类只能通过口语,肢体来交换思想,这种方式的问题在于,口语说完就不见了,不可记录,我们在去和另外一个人交流思想时只能说出符合对方已经存在认知的话才能被理解,因为我们需要快速关注到正在说的词句并理解,这会限制内容的深度。有时候你心里很清楚,说出来别人怎么也听不懂就是这么回事。而书面文字,使得思想可以永存而不是说后即焚。人类借助文字实现思想的交流,这点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生人甚至可以同死者交流思想。
有了文字,下一个演化出来的东西,自然而然就是思考。没有思考就没有深度的交流,使得文字再无意义。这是一个抽象化的过程。在抽象化的时侯,我们需要严格组织各种事物的联系,于是有了-逻辑。逻辑成为了一种判断真假的工具。比如,你有A和B,而A和B符合一个被验证过的规律就能得出C,而在没有逻辑之前,我们只能知道A和B,C可能很难知道,或者偶然知道,而有了逻辑,我们可以推理,知道C。
但,人并非完全是理性派,有了逻辑,还有另外一个思维方式是语言的核心,那就是隐喻。隐喻是非逻辑这种理性派的思维方式,它经常代表的是创造力之泉。
说到隐喻的力量,咱中文可谓是隐喻界最为骄傲的产物。很多中文的表达,如果你非要用逻辑去证明,你会碰壁,因为两个概念之前跳跃巨大,却缺少大量的证据去进行证明。但是,它却让你在直觉上认为这个说法可靠,真实。
隐喻没有逻辑的稳定安全,却更加有突破性与创新性,加速了思想的进化,能在更短的时间里拥有更多的可能性。历史上每一次伟大的变革都是破坏性的创新,从纸信被取代电报,从电报被电话取代,没有一个看似是有逻辑的演变,适时而变。仔细想想,我们经历过的科技进步或多或少都是隐喻的产物,每一次学术上的革命性的突破往往来自于其他领域的启发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人工智能的神经网络的算法就是最好的例子。
回到思维,实际上,人类的思维习惯也对人类的进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人类的第一个重要的思考习惯就是思考预测未来。
人类开始学会思考未来这是认知上的大跃迁。有人会说难道人类之前不思考未来么?动物不思考未来么?动物会存粮过冬就是对于未来采取行动的有利证明,和但其实这是一种习性,根据节气来进行行为的改变,这并非是动物思考出来的。但这些和人类的思考的维度有所不同。
小赫同志认为,人类世界的【未来】恐怕要从采集社会向农业社会转变的过程说起。在采集时代,智人活动范围巨大,每天只需要花2小时左右采集就能填饱肚子;到了农业时代,随着人类活动的空间缩小,但时间变长,一般来说,在过去,采集者不会花太多心思去考虑下周或下个月的事情,因为采集者都是现采现吃,不管是保存食物还是积累财务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但,身处农业时代,农民却不得不想未来几年或是几十年的事儿,因为农业受到太多自然因素的制约,如天灾,一个错误的决策就可能导致巨大的损失,农民必须生产比需求量大的多的食物来保证遇到天灾时能用储存的粮食养活自己,所以他们必须预测未来。
从想象到现实不是只是想想而已,要去实现想象。于是,人类开始计划。计划这个第二个重要的思考习惯也伴随着对于未来的思考这一习惯诞生。就像基因能通过RNA转录解码后再组成有机物一样,计划就是解码方式。基因因为RNA能把DNA遗传信息解码再通过翻译表达为蛋白质,而计划就相当于去解码模因的“RNA”,而翻译的过程就是我们所说的执行。
动物并非不会计划,只是计划的复杂度远远赶不上人类,因为人类对于计划可以不断进行拆解,而动物却做不到,而正是分解任务的能力限制了计划的复杂度。
还有一种思维习惯同样强大,至于是什么时候人类开始拥有的,小赫也不知道。这种思维习惯就是从多角度出发进行思考。人类在看待一件事情是从多角度去思考的,不仅仅是单一的角度。比如,我们在生活中遇见一个难题,大脑能在不同视角之间进行转化,这个,心理学的定义叫做【移情】。我们会不断的采用新的方式进行尝试,而不是一条路走不通后束手无策。多样性视角正是人和动物以及过去所制造的机器的主要区别所在。
我们在不断使用新的视角去尝试之后,会得到不一样的反馈,无论结果是失败还是成功,我们都会进行另一种思考方式-反思,而得出的结果被称之为经验。人类的反思能力却远不止那么简单,因为人类的反思不仅仅是发生在事情发生之后,而更多的是在事情发生之前,和我们的想象力和逻辑完美结合,人类会根据之前积累的知识去进行推理,在脑海中模拟事情已经发生,然后估计可能产生的结果并进行反思,这种能力使得人类的经验得到指数级的提升,而动物却不会,动物的经验只能靠事情发生之后的反思来获取。
以上是我看到全书想要向我们诠释的人类智能的进化之路。那些看似巧合的事情其实也许都是必然的结果。智能的进化之路并不能让你准确的预测人类的未来,却可以让你看到必然的趋势。
几百万年前,我们的老祖先选择了与其他物种完全不一样的进化方向,放弃了肉体上的进化把更多资源投入到智能的进化,这个看似冒险的做法在当时那个靠力量生存的世界是一个笑话,但人类却通过智能的进化超越基因的进化成为了地球的主宰。
虽然智能进化的脚步不断的加快,但是智能进化的归宿是什么依然只是一个想象。
后记
读完《人类简史》,我觉得人类其实已经成为了上帝。古人心中那个上帝造人,造世间万物,其实人类已经做到。我们可以研究创造出任何我们想做的想要的一切,那我们是否该仔细思考一下,我们想要的未来究竟是什么,我们的终点究竟在哪里。如果后来的人并没有比现在更加快乐,我们又为什么要发展农业、城市、钱、帝国、文明等等?这本书其实是本很哲学的书,对于个人,它引导我们去思考:
我的未来究竟可能是什么样儿?
我的的终点在哪儿?
毕竟世界上有很多不公平,但唯一公平的是每个人都会死亡。
最后,用这个开场来结束:
历史上的每一个时间点,都像是一个十字路口。虽然从过去到现在已经只剩单行道,但到未来却有无数岔路可走。其中某些路比较宽、比较平坦,路标比较明确,所以也是比较可能的选择。然而,历史有时候就是选了一些完全出人意表的道路。
以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