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来听个故事:
一个农村的老人在晒稻谷的时候,遇到很多小孩要在这个地方玩儿。
一群小孩在晒谷子的地方跑来跑去玩得很开心,这让老人很不爽,因为谷子被弄得乱糟糟到处都是!
这时老人应该怎么做才能赶走这群小孩呢?打骂都没有用,因为等他一离开,小孩就又会回来!
老人想了一个办法,他把这群孩子的“老大”叫过来,说:“小朋友你们真棒!如果你们能每天都在这里玩,我就每天给你10块钱!”
小孩很开心地拿着老人的10块钱就在这里玩了。
第二天老人又该给钱了,但是他对这个“孩子王”说:“今天只能给你5块,很抱歉啊。”
孩子王想了想,觉得老人变得抠门了,但是5块也行,毕竟还是有钱拿嘛,于是就带领小伙伴继续在这个地方玩。
第三天时,老人对孩子王说:“我只能给你1块钱了。”
那孩子王就不干了!说:“你真是抠门!我们不在这里玩了!”于是叫上小伙伴走了!
老人成功地把这群孩子赶走了。
《驱动力》一书中告诉我们驱动力分为三层:
第一驱动力:是我们生存的本能
第二驱动力:奖励和惩罚又可称为外在动机
第三驱动力:内在欲望
故事中本来孩子们在这里玩是出于内在的驱动力(内在欲望),他们喜欢在那里玩,愿意在那里玩。
但是这位老人,用第二驱动力的方式(奖励和惩罚,又可以称为外在动机),让孩子们失去了内在驱动---玩的乐趣。
然后又把外在奖励不断压缩,直至奖励消失。
这就把孩子们从内在驱动降到外在动机,由第三层降到了第二层,又把第二层的奖励调到最低,于是就成功地让孩子们彻底离开了。
很多家长可能都被孩子不爱学习问题困扰,想让孩子多看书,越唠叨孩子越反感,想让孩子按时完成作业,完成不了就惩罚多写几遍,结果是孩子越来越讨厌写作业。
通过《驱动力》所阐述的概念,我们知道,其实是在最开始,孩子的第三驱动力被家长或老师用简单粗暴的方式给破坏了。
相信大家都很耳熟的一句话是“你要再不听话,就罚你写作业”,这样只会让孩子产生一种错觉,本应是快乐的学习过程变成一种惩罚方式,天长日久,既伤害了孩子写作业兴趣,也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让他们变得越来越讨厌学习。
这是一种将第三驱动力变为第二驱动力的反例现象。
那么如何运用我们的智慧去调动和改变孩子的驱动力,从而引导他们步入正轨,这就需要一些外界刺激,这个外界刺激要满足三个要素:
1、自主
哲学家费落姆的一句话值得家长们一千遍的体味:"教育的对立面是操控,它处于对孩子之潜能的生长缺乏信心,认为只有成年人去指导孩子该做哪些事,不该做哪些事,孩子才会获得正常的发展。然而这样的操纵是错误的。”
培养孩子学习的自主性更是如此,试着让他们自己决定做什么、怎么做、什么时候做,激发内在动力,让学习成为孩子的兴趣。
2、专精
任何习惯的养成都不是一蹴而就,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也是如此,这就引出孩子的专注力问题。
这让我想起现在比较普遍的一个现象,就是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多才多学”,给孩子报了很多兴趣班或补课班,但是却没有想过孩子能否承受如此多的重负,与其什么都想让孩子学,不如根据孩子兴趣报一两个去专注而精进。
前两天傍晚在家附近的景观河散步,旁边走过一对母女,孩子也就十来岁,妈妈一边走一边对孩子说:"暑假你已经休息了两天了,明天开始要开始补课了哦。”之后再说些什么我没有听清,只是那个小女孩两眼无神应和妈妈的神情让我印象深刻,我只是想,孩子在那样的状态下能学进去多少知识呢?
3、利他
也就是做事的初心或者目标,分为两种,外在和内在。如果说,孩子在父母的操控下努力好好学习是为了让父母高兴,这是外在;而一个孩子在正确的引导下建立起对学习的兴趣,ta喜欢学习,ta希望通过学习实现自己的梦想,或许是成为一名科学家,创造发明,改变世界,或者是当一名医生,救死扶伤。这就是利他的第二种,内在。
而只有内在目标才更容易长期激励我们的第三驱动力。
了解驱动力,动用智慧调动我们的内在驱动力,你会发现,生活会越来越充满热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