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听了《茶在中国》这本书,感觉挺有意思。其实每个民族都需要咖啡因提神,所不同的是,老美他们用的是咖啡,东南亚人用的是槟榔,而我们用的是茶,因为茶里也含有咖啡因。
茶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文化的饮品品类,是因为文化赋予茶这个普通植物精神的属性,让它在全国迅速流行,甚至风靡世界。茶最早是从唐代开开始出现的,佛教僧人开始把茶跟其他植物饮品彻底区分开,茶开始代替酒,成了一个有竞争力的饮品品类。从唐代中晚期开始,茶受到文人的推崇,迅速流行,成为风靡全国的饮品。赋予茶文化属性标志性的事件就是陆羽所著的《茶经》问世,《茶经》刊印之后,饮茶之风才盛行开。 在唐朝以前,所有重要的历史文献资料里几乎都没有茶的身影。《茶经》中有一个影响很大的观点就是饮茶始于神农氏,虽然这个说法毫无根据,但是很有生命力,到今天依然是关于茶诞生最普遍的说法。 其次,推动饮茶风俗出现的力量主要是佛教。魏晋时期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一些僧人就开始喝茶了,而那个时候,中原地区种茶还不普遍,僧人为了喝茶,就得自己种茶、自己制茶。今天很多重要的茶叶产区,都是僧人先开辟了茶园。可以说,茶树这个树种从西南来到中原,佛教僧人功不可没。 对僧人来说,茶既能提神醒脑,又不像酒一样会让人犯戒。于是,僧人就开始抬高茶,贬低酒。陆羽750年写完《茶经》短短几十年之后,茶就成了风靡全国的饮品,《茶经》刊印的那年,也就是780年,国家就开始征收茶叶税了。可以说,从这时候起,我们普通老百姓就跟茶有了不解之缘。
因为陆羽与文人的关系,让茶这个品类的影响力持续发酵是古诗,诗强化了茶的物质功效和人的精神追求之间的关系,由此确定了一套围绕茶的审美语言。很多文人都参与其中,比如王维、白居易等等。过去人们都认为,“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酒能帮人破除烦闷,但是诗人皎然说,这只是自欺欺人,人通过饮茶可以得道,何必还要“苦心破烦恼”呢?皎然就把陆羽所说能满足精神需要的茶,进一步确定成了能让人抵达特定精神境界的修行方法。皎然同时还是一位交游广泛、在当时很有影响力的高僧,他对茶的这种宗教性的理解就产生了巨大的示范效应。诗也是茶最好的广告。752年,李白写了一首专门讲茶的诗,叫《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并序》,除了李白,像唐代的白居易、宋代的苏轼、明代的袁宏道等等,历朝历代很多重要的文化人都曾经为茶背书。这对于茶这个品类的流行,无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到了宋代,茶就已经完全成为一个可以跟酒媲美的饮品品类了。明代开始,由于朱元璋禁止团饼茶的制法,民间又发展出现在我们沿用至今的泡茶法,并为泡饮法开发出了全新的茶具,比如白瓷杯和紫砂壶,开发出了全新的制作工艺,比如龙井等等炒青绿茶。可以说,中国主流茶饮从诞生,到发展,再到危机中求变的过程,告诉我们的一个道理,文化的生命力很顽强,是文化赋予了茶旺盛的生命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