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听得到app时,恰巧听到了一段关于“后真相”这个概念的介绍与讲解。大意是这样的,
人们会把情感和感觉放在首位,不再去认真思考一件事的真实性。
文中将“后真相”分成了三种情况。
第一种是,只撷取部分的事实。第二,为了个人利益而创造出的事实。第三,在事实中夹杂主观的解释。同时,通过以下问题可以更好地判别一段论述的真伪:
1.我看到的这段叙述是真的吗?
2.它会改变我对事物的看法吗?
3.它会影响我的行为吗?
4.提出这叙述的人有没有意图?这段叙述能帮助他们达到自己的目的吗?
5.他们有可能省略掉某些事实吗?
6.他们提出的证据可靠吗?
7.同样的事实或数据,可能用其他方式来表述吗?如果换个方式,意义会不会改变?
8.这段叙述的立论根据,是对方出于道德和金钱价值的主观判断吗?
当然,我想在平时的生活中,面对一条具体的信息或者观点时,几乎不可能去思考这么多的问题。我们总是倾向于迅速的根据情感或者下意识的做出判断,然后,要么破口大骂,要么深以为然。
比如,某一天我们听说附近街道有一个人把另外一个人打伤了,都送医院了,我们会义愤填膺的谴责打人者,这光天化日,朗朗乾坤的,怎么能动手打人呢?还把人打的这么严重,这个人是不是有暴力倾向啊,是不是混黑社会的呀。随后又有消息传来,说原来被打的那个是小三,破坏别人家庭,还要和情人联合起来坑原配的财产,于是大家又一边倒的大骂这个小三,“臭不要脸,怎么能当小三破坏别人家庭呢?”“这种人就该往死里打,还想合起伙来图谋人家财产,简直无耻之极”“虽然被打的狠了点,但是谁让他先不干好事呢,哎,算是自作自受吧”。又过了半小时,最新消息来了,说警察已经调查清楚啦,那个被打的和那个女的 都不认识,就是碰巧说了几句话,这一切都是个误会,于是大家恍然“哦,原来是个误会啊,可惜了,白白挨了一顿揍,还得在医院里躺几天呢,不知道医药费能不能报销”。
你看,短短时间,大家的判断就有反复了好几次,普通人其实才不关心事实的真相如何呢,只是就着接收到的信息发泄一下自己的情绪而已。也就是说,大家的舆论不是事实导向的,而是纯粹的情感导向。
我们的这种思维习惯其实是从人类的祖先那里遗传得来的。人与动物的最大不同就是人类具有想象力,而且是把事物往自己想要的地方去想象,这个能力在远古时代能够很好的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共同为了一些想象的东西而努力。比如,有一个原始人绘声绘色的向同伴们描述了昨天在附近一个山谷里发现的猪有多壮多好吃,于是大家都相信那个山谷里一定还有很多其它的猪,于是大家不管三七二十一一齐冲着山谷冲了下去,虽然最后未必有想象中的那么多收获,但这毕竟可以调动成百上千人一起朝着一个方向努力。
有一句是这么说的:抛开数据谈结论的都是在耍流氓,甚至对一些数据的真实性我们也要打上一个问号。而如果我们能够让自己尽可能的用理智来思考,而不是简单的做判断,贴标签,我们看待很多的人和事的时候都会大不一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