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不是要怀念,而是要珍惜——我教《怀念红狐》

不是要怀念,而是要珍惜——我教《怀念红狐》

作者: 袁卫星 | 来源:发表于2019-12-19 09:19 被阅读0次

    《怀念红狐》这篇文章收录在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收录的时候,我已离开学校,因此,并没有机会执教过。但因为担任苏州市高中语文教研员,又有几次机会听到一线老师执教这篇文章。印象最深的是梁丰高级中学教师、现张家港市高中语文教研员姚东芬老师以及原张家港市高中语文教研员、现张家港市教育局副局长朱治国博士的同课异构。我的电脑里至今保存着他俩的教学设计。

    这次给孩子们列“菜单”,我在“语文课外阅读”部分把这篇课文给列上了。之所以把这篇高中课文“下放”到初中来教学,是因为这篇文章刚发表的时候曾经“洛阳纸贵”,由此把作者刘志成推到了西部散文作家的位置,我想通过他的这篇代表作告诉孩子们,写作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也想通过这篇文章,由文(文章)到本(著作)进而及人(作家),拓展孩子们的阅读视野。当然,还想通过这样一篇有点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西部散文”,在教给孩子们阅读方法的同时,让孩子们“在陌生的地方遇见熟悉的自己”,也就是说,既“读出问题”,又“读到自己”。

    感谢八年级七班孩子们的盛情邀请。他们说,自从我给他们上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后,一直念念不忘。我愉快地答应了,课安排在12月17日上午第三节在未来教室进行,通过教学处向全校教师公开。之所以选在未来教室,是因为那里有自动摄录的功能。我希望找时间自己看看课的录像,这是一名反思型教师应该做,也是值得做的事情。我常和我的徒弟们讲,听我10节课,不如录下(录像或录音)自己一节课,晚上少看一集肥皂剧,看一看、听一听,这样,才能从模仿走向反思,才能实现二次成长。

    课前五分钟孩子们进入教室。我看了一下他们的预习情况,感到不如人意。尽管大多数学生在早读时看过了这篇文章,但看的时候,雪泥鸿爪,没留下多少圈点勾画的痕迹,更不用说是批注式阅读。有个别学生甚至空白一片。

    开始上课了,我先带着孩子们正音正字。在检查课前预习的时候,我发现很少人在生难字词上注音、释义。我告诉孩子们,要善用工具书。工具书是比老师更老更靠谱的老师,“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然后我又指出,作为学习性的阅读,要学会圈点勾划,甚至批注。我把散文阅读时圈点勾划的重点给孩子们列了一下。

    然后进行正式的共读。我给出了两组动词,一组是“偷、护、求”,一组是“追、捉、还”。孩子们一看就说分别是概括狐和人的。狐偷鸡、护崽、求崽,人追狐、捉崽、还崽。

    我请孩子们根据这样两组动词复述一下故事。一位女生自告奋勇,讲得很好,很到位,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发展、结果都讲清了。我肯定了她,同时问孩子们,她的叙述和文章有什么不同。孩子们很快发现了叙述顺序的不同。文章开头是倒叙,设置悬念,把人狐对立突现在读者面前,引起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我顺势问孩子们,平时写作文时有运用过倒叙没?只有一名孩子举手。我引导他们:既然倒叙有这样的好处,今后何不试试?我又顺势讲了记叙的几种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其实还有分叙。我问孩子们,文中有没有插叙?孩子们一下子找到了,第5小节作者插叙了读屠格涅夫《麻雀》一文的故事,并且说,这是为下文红狐冒死求崽救崽作铺垫。我补充说,还和作者的情感变化有照应。我问孩子们谁在作文中用过插叙,这回,一个孩子也没有举手。我又引导他们:今后何不试试?同时,我又埋下了一个伏笔:文章中,除了“我”,还写了爹,写了母亲。“爹”是口头语,对应着说,应该是“娘”,为什么偏用书面语“母亲”?这个问题,先别急着回答,我们先“读出问题”。

    我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这堂课我们就从题目入手来品味这篇文章吧!“怀念红狐”,红狐是怎样一只红狐?我领着孩子们把文章中有关红狐的句子全部划了出来,加上时间,跳过第一段,让孩子们联缀着读了读:

    十多天前的一个月夜,一团红艳艳的火团在眼前掠过,蹿上院墙,箭一样地消失在了茫茫的夜色里。

    现在红狐就在那沙丘上。红狐冷冷地看着我,仿佛把我没放在眼里似的,动也不动,待我快到跟前,才甩甩长长的尾巴倏地一蹿,不紧不慢地逃,不时还悠闲地回头瞅瞅爹那边。红狐跑上另一个沙丘尖后,就在我的视线里消失在了。红狐在原来引诱我的那个沙丘上站着,水灵灵的眼睛一眨一眨地望着爹。狐双腿一跃,迎面闪过我,蹿到爹身边,似要挑逗爹去追,见爹不理,长嗥着在我们周围绕着圈子。

    红狐见我们用小锄往外扒土,长嗥着蹲在十多步外,双眼流下泪来,乞求地望着我们。

    红狐一路尾随着我们,凄凉地干嚎着。

    一个月光朗朗的半夜里,红狐在那里昂着头长嗥。红狐仿佛没听见沸沸的犬声,长嗥着立在门扇上,用爪子不停地抓着门。红狐已比那日见时瘦了许多,双目黯然无神,表情呆滞,眼角隐隐有泪痕。红狐还没有走,只是嗓子已嘶哑,发出一种揪心的哀鸣声。红狐迫不及待地叼起狐崽看了看我们,消失在了茫茫的夜色中。

    我让孩子们用词语来形容读到的“红狐”:敏捷、机灵、聪明、护子心切、舍身求子、母爱、忘我……

    我转而问,这样一只狐狸,“人”是怎样对待她的?作者一家人对红狐的情感态度有没有变化?请抓关键词句分析。可以分析一家三口中的一个,也可以一起、全部分析。可以自己来分析,也可以小组合作。

    孩子们再次返回文本。这次,我发现每个人都把笔抓在手上,圈点勾画。很快,有人积极发言:

    “我”:暗恨、气恼、腾起一团火、恼火、不耐烦、心一软、心一横、跳下地、拉开门、悲哀、用手臂抹眼角上的泪水、心头一紧……

    爹:响响的抽烟声、自信、掩不住喜悦、死死抱住狼狗的脖子……

    母亲:叹了口气、满是无奈、唉声叹气、用玉米面糊糊每天喂它们,间或也到邻居家讨些羊奶给它们改善一下伙食、抱了四只狐崽,轻轻放到了大门外……

    孩子们不仅抓住了关键词句,而且学会了分析:

    “恨”是因为红狐偷了鸡,鸡是用来攒学费的,这相当于侵犯了切身利益;

    “响响的抽烟”说明烦闷,为儿子的学费发愁;

    “掩不住喜悦”喜悦,儿子的学费有着落了;

    “心一软”,是因为看到母狐“凄凉地干嚎”,狐崽“哀鸣不止”,起了同情心、怜悯心;

    “心一横”,是因为想到那只预备学费的母鸡,起了报复心;

    “用手臂抹泪水”是因为感动,感动于红狐的母爱与忘我;

    “心头一紧”,情感态度完全转变,为狐担忧,从内心的矛盾斗争中解脱出来,完全站在了狐的一边;

    爹死死抱住狼狗的脖子,其实也是一种忘我,忘掉了家用急需,开始保护红狐;

    …  …

    我开始引导孩子们分析母亲的形象:

    “叹了口气”“满是无奈”“唉声叹气”,无疑比恼、火、烦要轻一些;

    “用玉米面糊糊每天喂它们,间或也到邻居家讨些羊奶给它们改善一下伙食”,仅仅是想尽快喂大了卖钱吗?如此悉心照顾,体现了什么?

    很快,有孩子说出了一个词:母性。

    我顺势利导:“母亲抱了四只狐崽,轻轻地放到了大门外”,这里的抱,为什么不是拎,不是抓?还有轻轻这个词……

    我继续发问:为什么不是爹来放狐?(生:爹抱着狼狗呢!)那为什么不是“我”来放?“我”不是文章的主角之一吗?谁怀念红狐?“我”怀念红狐啊!

    ——让母亲放生,让母子团聚,更显母爱伟大。只有母亲,才更能理解母亲,理解母爱。

    到这里,就自然回到前面一个问题上去了:文章为什么不用口头语“娘”而用书面语“母亲”。这个问题的答案,也就不言而喻了。

    我说,现在该来说说“怀念”这个词了。我让孩子们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很多年后,红狐哀痛的叫声还清晰地回响在我的耳边,轻轻地触到了我的记忆,让我变得伤怀不已。我曾经试着将那份感动讲给一些城市的朋友分享,但他们一脸漠然,我知道一种东西在生活中已经走了,它再也不会回来了……

    孩子们自觉地圈点:很多年后、那份感动、一脸漠然、一种东西……

    我问:“一种东西”是哪种东西?

    母爱、母性、人性、同情、怜悯、善良、淳朴、忘我……

    孩子们纷纷回答。

    我说,读到这里,我觉得我们已经把红狐读成了“红狐”,把“我”读成了我。加了引号的红狐是一种象征,是“一种东西”,去了引号的我就是我们每一个自己。我们读到了自己,读出了思考。值得我们怀念的东西,岂止是“红狐”;许多东西,不是要怀念,而是要珍惜……

    快下课了,我问孩子们想不想看一看红狐长什么样。孩子们说想。我展示图片,并且告诉他们,我还从百度百科上找了关于“红狐”的介绍——

    孩子们很快发现了新问题:根据红狐的习性,应该还有一只公狐才对呀!偷鸡、护崽,应该公狐来做。

    有孩子说:原来是一只单亲狐妈妈啊!公狐一定死了,生病、遇了猎人、偷鸡被捉……

    我没有说,这本是一篇寓言式、小说体的散文,不必太在意细节的真实,而是顺势引导:那要真是这样,把这一情况交代一下,岂不是能使文章更具真实性,更具悲剧张力?但是写在哪里呢?用顺叙、插叙,还是补叙?就算是作业,课后试笔吧!

    下课铃响了,我说,课就上到这里了,最后和同学们分享三段文字——

    (附)八7班语文老师刘老师给我发来几篇学生记述这堂课的随笔,写得都很好。其中下面这篇,刘老师说,“这个女孩,右手指骨折,成绩中上,家境一般,母亲每天为她去外面打印作业。孩子说,母亲写。”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不是要怀念,而是要珍惜——我教《怀念红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zzpn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