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我们写文章,像奶牛挤奶一样,挤一点算一点,好半天可能才挤了半桶奶,这是怎么回事呢?
不是有句话这么说的嘛:想要牛产奶,还不让牛吃草。怎么可能?多吃点草不就有奶了嘛!
007写作课第一课的【见感思行】卡片写作,就是告诉我们如何多吃草,从根源解决产奶问题。
那么如何创作【见感思行】卡片呢?
见:如实描述你看到的现象、内容、观点。
感:记录下情绪/思想上的变化。之前是什么样,得知这件事之后什么样,写下来。
思:找到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给你带来的启发是什么。
行:最后是行动,具体你怎么做。
【见感思行】这一套思维框架,是一个从`客观→主观→反省→行动`的过程,
这样的好处是:
-素材积累搞定了
-写作也能程序化
-最重要是认知得到了升级
注意事项:在写「见感思行」时,要注意一点,没有问题就没有答案。
【见】到的素材一定是解决某一个问题,所以,看到素材就要把问题写上去,以后再回顾,就可以看问题口述答案。
素材积累多了,脑子里会有大量问题的解决方案。
在【思】的层面还要再提问题,穷尽所能找知识和知识之间的联系,这才是让认知升级的地方,知识之间有了冲突,才能启发思考。
今天我读了坚持星球的能量晨读--最简单的万能赞美公式,试着制作了一下【见感思行】卡片。
【见】
先提出第一个问题:针对对方良好的行为,怎么样的赞美比较合适?
跟人聊天时,可以套用超级好用的赞美公式,“当你做X时,我感觉到Y"
适当的赞美别人,一定会让沟通变得舒服。
不仅能帮助我们避免“空洞”的恭维,也能帮我们表达出清楚的想法。
【感】
比如老婆很久没做早餐了,难得做了一顿,通常我会赞美“早餐好棒,谢谢老婆”针对的是结果的赞美。
赞美的万能公式,是针对行为来赞美,可以说:“当你给我做早餐时,我真是感到无比幸福。”
两者的区别是:针对行为的赞美,可以让老婆更有动力来给我做早餐,会经常给我做。针对结果的赞美,可能带来的结果是老婆会把早餐做的很漂亮很好吃,但不一定会经常做。
【思】
再提出第二个问题:这个万能公式还能用在其他地方吗?
通过网上搜索,我发现了这是心理学家汉恩.吉诺特(Dr. Haim G. Ginott)提出来的一个法则,再加上Z就可以组成用来正确抱怨的公式,"当你做了X,我感到Y,我希望你能做Z"
比如老婆对老公的抱怨:“你天天就知道玩手机,一点都不关心我”
XYZ法则:“我和你说话的时候你心不在焉的,我感到被忽视了,我希望你能先放下手机认真听我说话。”
XYZ法则包含了:事实加上感受,再加上需求。这种表达方式清楚的表达了需求,但冷静克制,只对事不对人,这样可以有效避免毫无意义的相互攻击。
【行】
无论是要赞美对方还是说出自己的需求,开口之前思考下是不是能套用一下XY或XYZ法则,让沟通变得更舒服。
这样一张【见感思行】卡片就做好了,一天来一张,一年就有365张,手里这么多张卡片,写文章时随手拈来,复制粘贴,SO EASY!
吃了这么多草,这还怕产不出奶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