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青春期的每一个孩子,都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有来自同龄人之间的矛盾和分歧,也有因自身原因导致的种种问题;比如,沉迷游戏、追星、自我封闭、早恋、目标感缺失、情绪波动大、沟通障碍等等。
然而,很多父母感触最深的,依然是和孩子之间的沟通问题;甚至说,亲子关系的很多矛盾都源自错误的沟通方式。
事实上,孩子真切期盼父母无条件的爱,而父母,也都很想拥有一份亲密的亲子关系。
但遗憾的是,我们往往只会以既定的方式与孩子相处和互动,其中包括长久不变的沟通模式;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我们都遵循着这个“刻印在骨子里”的定律。
所以,在面对青春期的孩子时,我们常常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私心过于深重,会令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然而,《孩子为什么不听我的话》一书却告诉我们——青春期的孩子大多不懂如何表达自己的心声,容易造成误会,有时甚至会激化与父母之间的矛盾。
因为,青春期的孩子情绪波动大,他们变得比以往更加敏感、脆弱和多变;所以,父母在面对孩子的诸多变化时,应先审视一下自己的情绪:去除情绪里夹杂的为孩子好的“私货”,以平和的心态与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习惯。
因此,沟通之于亲子关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其实,除了语言与思维,亲子关系还受情绪和情感的影响;这虽是两条独自运行的线,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尤其是后者的影响。
本书作者刘纯婷,精神分析动力心理咨询师,心理培训师;曾奇峰心理工作室主笔“心理科普”作者,万家热线专栏作者,长期致力于家长课程和心理课程的研究和推广。
作者正是通过本书,提醒我们:通过审视、剖析自己的沟通方式,去发现隐藏在一些司空见惯的沟通模式后没有被看见的情绪和需求;正是这些隐藏的部分,破坏了我们的沟通,让我们没有得到期待的结果。
那么,如何才能改变这种状况?
本书从7个维度来为我们解秘,它们分别为:被误解的“沟通”;沟通的三个层次;沟通的关键要素——情绪;沟通中致命的矛盾信息;沟通效果如何被潜意识破坏;安放好自己的情绪;正确解锁沟通。
如果要拿人们对沟通的误解来分析,就会发现很多父母都普遍认同一个悖论:孩子越长大沟通就越困难。
其实,真正的原因往往都是来自家长;其一,父母没有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人来对待;其二,父母总是把孩子当成属于自己的一部分,即“我的孩子”,其落脚点并非“孩子”,而是“我的”,这种落在了所有权上的设想,让父母不自觉地享有一种“血缘的特权”。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父母希望孩子“听自己的话”,而忽视了孩子有自己意志的原因。
比如,有些父母会用处罚的方式去和孩子沟通,一旦孩子不配合,他们就会对孩子进行责罚、羞辱……这种结果会令糟糕的亲子关系进一步恶化。
由此可见,过往那种“我怎么说,你就怎么做”的家教模式早已过时,甚至从长远来看,贻害无穷。
那么,如何才能实现真正的良性沟通?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传播思想、传达情感的过程,是一个人获得他人思想、情感、见解、价值观的一种途径,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一座桥梁。
由此可见,有正向情感回应的互动,才称得上良性的沟通。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失败的沟通比比皆是。通常,我们引出了话题,得到的却是不合理的回应;这往往会造成双方的情绪失控,进而导致沟通的中断。
因此,本书建议我们:父母在教育孩子这件事情上,不要掉以轻心;要知道,潜意识就像魔法——父母如何感受自己的孩子、怎么认定自己的孩子,他就可能变成什么样的人。
总之,身为父母,想要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模式,最重要的是父母要有足够的认识;一方面理解、包容和认同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另一方面正视自己的不足、重视代际问题、革新自己,与孩子一起成长,才能与孩子拥有正向的、美好的亲子关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