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弱,亲子沟通的利器
李玫瑾教授在《圆桌派》上说过:12岁之后,父母的沟通方式一定要改变。最关键是,父母要学会示弱。
可惜,强势的父母常见,懂得示弱的父母却罕有。
对许多人来说,父母意味着必须强大,甚至必须保持威严。
向孩子示弱,这种近乎“认怂”的行为,无疑会带来强烈的冲击。
更何况,父母应该是孩子的榜样和引导者,怎么能向孩子低头呢。
其实,示弱并非是软弱,也不是对孩子无底线的让步。
示弱的本质,是一种养育的智慧,是用柔软化解冲突的技巧。
小时候,父母是孩子的全世界,他们心甘情愿地跟着父母的脚步走。
可当慢慢长大,他们的视野变得越来越远,个性越来越强,主见也越来越多。
此时,如果父母依然用身份和权威,拽着孩子走,拼命施压,自然会出现激烈的冲突。
从心理学上来说,逆反是孩子成长的必经之路。所谓叛逆,只是走向独立的宣言。
相互较劲,只会让亲子关系的天平彻底失衡。
一个内心不认同父母的孩子,又怎么会听从父母的教导呢?
父母学会示弱,意味着看见和倾听,这种尊重才是沟通的唯一有效方式。
电视剧《小欢喜》中,父亲季胜利和儿子季杨杨分别多年。父子关系淡漠,开口不是指责,就是打着官腔的指教。
在季杨杨眼中,曾经缺席的父亲,如今对自己指手画脚,心底自然不服气。
后来,察觉到父子越走越远,季胜利不再端着,而是学会放下架子,慢慢向儿子靠近。
他笨拙地学开卡丁车,了解儿子的这些示弱,乃至有些讨好的举动,最终软化了僵硬的关系。
父母的示弱,是一种基于尊重的邀请,是对孩子袒露关爱的途径。
孩子感受到了真诚,也会接纳父母的不完美。
唯有彼此靠近,才是一切沟通和教导有效的根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