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陪伴孩子
齐家的几个小孩子学习都挺好的,尤其是算术、数学特别好,语文基本是班级前五,作文三姑娘写的好,另外几个一般化。腊爨(cuan)就想着怎样提高孩子们的作文水平?
举科远在咸阳市永寿县的农场,教育孩子的重任就落在了腊爨一个人的肩上。大儿子在部队,增长了见识,建议母亲给弟弟妹妹讲故事,开发他们的思维。
腊爨觉得有道理,她虽然没有文化,但记性特别好。在娘家做姑娘时,听南隔壁慧娟的父亲讲故事,她记了好多,现在正好派上用场。
晚上,孩子们围在腊爨的身边,她一边做针线活,一边给孩子们讲故事。她给孩子提的要求是:听完故事,三个上学的孩子把故事大意复述一遍。
她给孩子们讲“安安送米”的故事。
她先给孩子们讲了故事梗概:书生姜诗,误信谗言,迫于母命,将妻庞三娘休弃。三娘无颜回归母家,只得寄迹尼姑庵中。其子安安年方七岁,思母情切,瞒过祖母,负米至庵奉母,并一再求母回家。三娘虽有爱子之心,但迫于旧礼法,欲归不得,只得婉劝安安回家,母子洗泪而别。
但三姑娘说:“妈,太简单了,你要细说。”腊爨又给孩子们仔仔细细讲了一遍。
早年,有一姜姓人家,父亲姜文俊,母亲姓陈,家中有一个聪明活泼、文质彬彬的儿子——姜诗。 姜诗品高行佳,为人正直,深得县名人庞盛的赏识,将女作庞三春许配给他,并向朝庭举荐。不久,皇上下诏,任命姜诗为县令。
姜诗上任后,爱民如子,为政清谦。几年后,父亲病故,姜诗夫妇侍奉母亲愈加勤勉,体贴入微。后来,庞三春生下了一个男孩,姜诗给他取名叫姜石泉,小名安安。
姜母眼睛患病,见风就烂。有天夜里,姜母梦见神仙,告诉他临江的水有清目治病的功效,可以治愈。姜母醒来,把梦中情景一一诉说给姜诗。姜诗是个孝子,为治母亲眼疾,当即挂印而去。
安安长大后,因家里经济拮据,婆媳矛盾尖锐,关系不和,逼着姜诗一纸休书,把庞三春撵出家门。
安安放学回家得知母亲被休,痛哭流涕,朝思暮想。邻居告知其母迁居在白衣庵。安安想去看妈妈,又觉得妈妈孤身一人,生活清苦,便决定给妈妈送米去,让妈妈吃顿饱饭。
安安每天都要带上米在老师家寄吃一顿午饭,上学途中,路过土地庙,安安就抓上一把米,放入口袋,磕个头,藏在土地爷爷背后。说也怪,安安的米,鸟儿不啄,老鼠不吃,仿佛被安安一片孝心感动了似的。
几个月后,安安看米存得不少了,就偷偷地到白衣庵看妈妈。母子相见,又惊又喜,涕泪纵横。安安把米掏出来,让母亲高兴高兴。
但妈妈脸色沉重,说:“安安,我们家里的人,历来不偷人家的东西。人穷要穷得有志气,我宁愿饿死,也不吃人家的米。”安安见妈一脸愁容,不知说什么才好。
庵主走过来,把安安带来的米撮出来,放在手掌上,捻开仔细瞧瞧,对安安的妈说:“你看这米,颜色深浅不一,有陈有新,可能不是偷的,你可别冤枉了孩子。”
庞三春就问安安米是从哪儿来的。安安一五一十地把事情从头到尾告诉了妈妈。妈妈听了,转悲为喜,高兴的是有了这么一个孝顺、懂事的孩子。她抚摸着安安消瘦的脸庞,心里一阵酸楚、激动,母子俩抱在一起大哭了一场。
这个故事教化孩子要孝道。
她还给孩子们讲薛平贵与王宝钏的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她讲的非常好,在她九十四岁时,还给二女儿与三女儿说其中的一段唱词:
出了城过了关,但只见山上的樵夫把柴担。梁兄啊他为何人把柴担,你为哪个送下山。
梁兄你看这井里两个影 ,一男一女笑盈盈。
梁兄啊你我好一比,牛郎织女渡鹊桥。
雄鹅就在前面走,雌的后面叫咯咯。啊哥哥。
梁兄啊英台若是女红妆,梁兄你愿不愿配鸳鸯。
观音大士媒来做,我与你梁兄来拜堂。
不咬前面男子汉,专咬后面女红妆。
梁兄啊我家有枝好牡丹,梁兄你要摘也不难。
这段唱词,三女儿给母亲拍了抖音,她觉得母亲声音有点小,就删除了。太可惜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