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
宋 · 苏轼
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这是一首记游小词。词有小序,记载了写作时间为腊月二十四夜,南方小年。地点则是在淮水之畔的泗州古城。神宗元丰七年(1084 ),苏轼赴汝州(今河南汝县)任团练使途中,路经泗州(今安徽泗县)时,与泗州刘倩叔同游南山时所作。
词的上片写沿途景观。第一句写清晨,风斜雨细,瑟瑟寒侵,这在残冬腊月是很难耐的,可是东坡却只以“作晓寒”三字出之,表现了一种不大在乎的态度。
第二句写向午的景物:雨脚渐收,烟云淡荡,河滩疏柳,尽沐晴晖。一个“媚”字,极富动感地传出作者喜悦的心声。作者从摇曳于淡云晴日中的疏柳,觉察到萌发中的春潮。于残冬岁暮之中把握住物象的新机,这正是东坡逸怀浩气的表现,是他精神境界上度越恒流之处。“入淮”句寄兴遥深,一结甚远。句中的“清洛”,即“洛涧”,发源于合肥,北流至怀远合于淮水,地距泗州(宋治在临淮)不近,非目力能及。词中提到清洛,是以虚摹的笔法,眼前的淮水联想到上游的清碧的洛涧,当它汇入浊淮以后,就变得浑浑沌沌一片浩茫了。
下片转写作者游览时的清茶野餐及欢快心情。一起两句,作者抓住了两件有特征性的事物来描写:乳白色的香茶一盏和翡翠般的春蔬一盘。两相映托,便有浓郁的节物气氛和诱人的力量 。“雪沫”乳花,状煎茶时上浮的白泡。以雪、乳形容茶色之白,既是比喻,又是夸张,形象鲜明。午盏,指午茶。此句可说是对宋人茶道的形象描绘。“蓼茸蒿笋”,即蓼芽与蒿茎,这是立春的应时节物。旧俗立春时馈送亲友以鲜嫩春菜和水果、饼铒等,称“春盘”。
此二句绘声绘色、活灵活现地写出了茶叶和鲜菜的鲜美色泽,使读者从中体味到词人品茗尝鲜时的喜悦和畅适。
冬春之交,苏轼能喝到“雪沫乳花”茶,能品到“蓼茸蒿笋”菜,(雪沫乳花,蓼茸蒿笋,山野风味盎然。--引自惠淇源《婉约词》)比他在黄州的日子好多了。
“清欢”,其实就是词人“一蓑烟雨任平生”人生态度的一种延展与补充。此时决定归隐宜兴的东坡,内心依旧那般闲适、淡泊、清旷。
此“人间有味是清欢 ”,这是一个具有哲理性的命题,用在词的结尾,却自然浑成,有照彻全篇之妙趣,为全篇增添了欢乐情调和诗味、理趣。这种将生活形象铸成艺术形象的手法,显示出词人高雅的审美意趣和旷达的人生态度 。
若是你是自由身,你就可以去见想见的人,去看想见的风景,去吃喜欢吃的酒席,去品喜欢品的香茗。好多人没有自由身,故而这看上去很简单的事情,也日拖一日,难以成行了。苏轼,此次入淮,正是递交了辞职报告之后的一次自由之行。他不再受到官场的约束,乘一叶扁舟,无拘无束,漂泊在自由自在的世界里,过着自由自在的游心之旅。难怪东坡心中会生出“清欢”二字,摆脱了世俗名利,才能回归到淡泊清欢的状态啊。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细细的雨水,微微的寒风,淡淡的寒烟,稀疏的柳枝,蜿蜒的淮水,使初晴后的沙滩更妩媚。清澈的洛涧,汇入淮河,水势浩大,茫茫一片。这是写“景物之清欢”。
细、淡、渐、乳、春、清等字的运用,我们很容易感受到一种淡淡的情感流转其中。一切清浅的、清淡的、柔柔的、细细的,都好像更加令人舒服、自在,没有压力。
清浅的欢愉,一点点开心,就好了,大喜未必是什么好事。其中透露出一种“乐极生悲”的哲学智慧。
淡淡的小开心,就是人生最好的礼物了。正如人生不需大富大贵,平平安安,健健康康,也就足够了。
看淡一点,人生就会多一份坦然与豁达,多一份释然与自由。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泡上一壶浮着雪沫乳花似的清茶,品尝山间嫩绿的蓼芽蒿笋的春盘素菜。人间真正有滋味的,还是清浅的欢愉。这是写“茶食之清欢”。
最后一句“人间有味是清欢”,是点题之句,全词皆围绕此句展开叙述。那风景是“清欢”,那茶香是“清欢”,就连那春味也是“清欢”。因为“清欢”,而无所不欢,无所不爱,无所不足,无所不静。
人与人的情感相处,有的时候也不要过于浓烈,保持适当的距离 ,淡淡的喜欢,更容易相处长久。太过浓烈的爱,容易来得快,去得快。“君子之交淡如水”,说的也是这样一种“清欢”态度。少一份功利,多一份真诚,轻松舒服的关系才能够让彼此不累。你走,我不送你;你来,无论多大风多大雨,我要去接你。好的关系不是牵绊,而是放手,给彼此空间,不过分占有、索取、捆绑。
纵览全词,细细的雨水,微微的寒风,淡淡的寒烟,稀疏的柳枝,蜿蜒的淮水,淡淡的茶香,清爽的春蔬,都给我们描绘出一幅色彩清丽而境界开阔的“清欢”的画面。作品充满春天的气息,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寄寓着作者清旷、闲雅的审美趣味和生活态度,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无尽的遐思。让我们感受到在山水中从容,在平淡中安然,是为感怀词中的名篇佳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