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告白》里面说:
我们终其一生,都是为了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什么是真正的自己,父母眼里的好孩子,邻居口中的别人家孩子,还是成绩上面的高得分。
最近看了《优秀的绵羊》,里面有个现象感同身受:
高校里面有的学生整天都在忙碌,忙着考试得高分,忙着参加各种社团,忙着争取各种学分,忙着培养各种技能,但是询问为什么要这么忙碌后,很多人都是茫然的,不是为了毕业后找个好工作吗?
再反观自己过去的路,虽然不是读名校,但是和他们想法也毫无差别。
所以在学校,虽然也积极努力的学习,但是对以后的路真的是除了迷茫还是迷茫。
都说童年不幸的人一辈子都在治愈童年,而早年没有目标的人其实也一直在找自己。
没有目标地活着,索然无味;而一旦人有了目标,生活也更热气腾腾。
1 忙碌中学会思考
如果缺乏思考,我们很可能会陷入随波逐流的境地,就像《优秀的绵羊》里面说的:
当你观察到众人都在追逐同一样东西的时候,你判断它肯定是有价值的。
确实如此,没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很容易随大流。
自媒体时代,我经常是看见别人学什么,自己也要跟着学什么;有人说什么课程好,毫不犹豫地去参加,付出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忙忙碌碌,最后却没有收获。
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我没有去想过自己是否真的需要。
踩过很多坑,当决定爬起来的那一刻才发现其实自己需要的不多。
忙碌是好事,可以安慰自己没有浪费时间,但是忙碌的同时也要留给自己思考的时间。
2 找到阅读的节奏
樊登曾经说过他读书的故事,他自小就有阅读的习惯,但是在读《老子》、《论语》这些书的时候,还是很吃力。但是他不追求速度,只为读懂,多读。
慢慢地,阅读量的不断增加,他的阅读速度越来越快,对内容的理解越越来越深透。
当还没有学会走的时候,一定不要妄想着跑,胖子也是一口一口吃出来的。
我虽然不想承认,但还是不得不说一个事实,我以前真的没有阅读习惯,所以在听到别人侃侃而谈,或者说一点新知时,我都会崇拜不已,认为这个人真的博学。
当自己坐下来阅读后,发现书中自有黄金屋。
现在早起后,每天阅读半个小时已经成为习惯,阅读鱼哥推荐的书,虽然很烧脑,读得很慢,一周阅读一本。
但是这个速度我还是很满意的,读了《定位》《蓝海战略》《好战略,坏战略》之后,对有些东西有了一点模糊的了解。虽然不明白,但是多读几次,就能发现里面有很多共通的道理。
好书不能追求数量,但是一定要追求质量,虽然很慢,但是一周一本书,一年也能读完52本,十年就是520本,相信积累的力量。
3 写作一定要练习
目前日更3个月,盲写43天,不能说写了多少数字,但是值得肯定的是每天保持一定的输出。
写作就像语言一样,不说,很快会成为哑巴;不写,大脑就一直告诉自己不会。
每天我都会去看一些优秀的文章,第一个反应的我要写出这样的文章,第二个反应是否定自己,我不行。
当这个声音出现的次数多了之后,我给自己定的标签便是“我不行”。
但是日更之后,发现很多事情不是“你不行”,而是“你不做”。
每天输出一定的内容,读书不再是浏览,而是看到有共鸣的地方会合自己联系起来,或者会和某种现象联系起来,多了更多的思考;发现一件事之后,也不是马上凭直觉做出判断,而是多想为什么,进行更理性的分析。
把经历过的事情写入文章,是对事情的梳理,也是一种人生经验的记录;把看过的书,留下感悟,是对当时自己的一种思考,往后也能看到自己的成长。
写作一直在路上,从来没想过要放弃,即使写得不好,也会坚持写,万一哪天突然开窍呢?
4 不断学习,找到更好的自己
小时候,一直活在父母的安排里,活在别人的议论里,认为你该怎样,要读哪所学校,应该做什么工作,什么时候该结婚。
做着一切别人认为好的事情,但是却忽略了自己真正要是什么。
但是,当走出舒适区,更多聆听自己的声音后,发现自己是按照他人的想法而活。
而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刷新自己,就是想要找到更好的自己。
这个过程慌张、焦虑、迷茫、不知所措,但是不断逼自己去做之后,内心会变得更强大,脚步会更笃定,理想中的那个自己越来越清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