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大概讲的三块内容:
1.工作动因(怎么找到自己做的喜欢的事,并且做成功)
比较认可梁宁老师说到的一个观点,一直让自己难受的地方就是天赋所在,她还提到,一个人的情绪就是他的底层操作系统,即为宿命。我就经常想,为什么呢?以前身边很多“有经验的人”给我说的最多的可都是,“避免不必要的情绪,要理性。”说实话,我可被这句话折磨了二十几年,为啥,压抑情绪难受啊╯﹏╰。
当最近我接纳自己是个很有情绪的人的时候,那种感觉真爽。看来我真是个情感很丰富的人。虽然我看待事情很理性,很客观,但我人生中每一次重大决定,背后都是我的情绪在操控。那这种直觉上的情绪来自于哪呢?也许是我从小到大的认知积累来的,也许还来自我的生物基因(俗话说,天生的,人类进化后自带的)。
那就放开自己的欲望,接纳自己的欲望,看看做什么事的时候能让自己特别嗨森。真的能这么做么?我最近好像找到了理论基础(只恨自己读书少没能早点看到):
泰勒本沙哈尔《领导力课程》泰勒本沙哈尔《领导力课程》
讲几个我总结的层面吧,第一,环境和时代带给一个人的思维见识边界,那是永远逃脱不了的。比如让曹操去想象用互联网统治世界?那是扯淡。现在的小孩睡着都在叨叨互联网。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第二呢,当一个人突破环境和时代的束缚看到外面的世界时,也就产生了欲望吧。有人拥抱欲望,有人排斥,有人忽视。
武志红老师说,满足欲望,意味着冒险,意味着丧失安全感。我觉得说到我心里去了,身边有太多活生生的例子,接受着渴望着社会带给她的活跃思维,思考着自己的梦想,却一直做着和心中所想无关的事,心里委屈,心里烦,却还是一直在原地。
相反,我接触的一些我很尊敬的客户,在面对我的各种焦虑,迷茫,想法时,对我完全是一种接纳的状态,他们觉得这就是年轻人该有的样子,干嘛总是表现得太完美呢。就是因为前期自己的初生牛犊不怕虎,敢于和他们聊天,说出自己的想法,形成了自己的销售风格,才有了一定的工作结果。
所以我觉得一个年轻人最重要的就是不给自己贴标签,同时也不让外界的莫须有的标签影响自己,自己在不同的阶段和环境下,最喜欢什么样子,就表达出什么样子,有任何想法大胆的表达出来,永远都没错。
很多同龄人经常说自己焦虑,想要的太多,有点急功近利。别人一位伙伴不快乐的回馈有一种是“想要的太多”。其实吧,“想要的太多”是人类甚至所有动物的本性,为什么要排斥他呢,大胆承认好啦,有的人还不敢去实践,去争取想要的东西呢。
从另一个层面讲,一个人想要的太多的背后做事逻辑是什么呢?有人的去偷,去抢,有的人觉得去偷去抢不道德,又不敢冒险去争取,有的人冒险去争取却破坏了别人的利益,有的人很有能力,也冒险去争取,但他很善良,他做事的着眼点是为别人创造价值,只是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自己应该得到的,或者暂时没得到而已,这类人没有把自己想要的东西建立在损害别人利益之上,想要的多怎么了?我觉得这类人非常值得尊敬。所以我特别喜欢那句话,善良比聪明更可贵,因为聪明是一种天赋,而善良是一种选择。
《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听后感勇敢的去追求自己想做的事吧,不管结果如何,过程中的风景一定会让自己不虚此行。
2.战略聚焦(战略制定的前提是什么?战略永远在时代的发展中具有局限性)
大学学的工商管理专业,学的比较表面,但是看待一个人或者一个企业宏观的逻辑思维倒是学到了一点。此后在工作的实践中就更让我加深了这一点。
从客户的获取,了解需求,维护客户环节,成交,流程把控,售后维护等一个非常庞大的业务逻辑线,到底在哪个环节才能找到自己的优势,并把它做好产生业绩呢?
有的人很喜欢学习,工作很努力,花的时间很多,当和她聊到对业务的理解时,依然很表面,不去深度思考某个业务动作背后的原因什么,为什么这么做,结果可想而知。反而是那些看上去没有把整体业务把握的很清楚的人,只是在某个环节吃的很透,会有相对好点的业绩。有了在某一个点上成功的经验后,再经过很有经验的人,拓展思考整体业务逻辑战略层面,聚焦出产更高的一个环节,工作又上了一个台阶,慢慢形成了正向循环。可见,任何的深度思考都比漫无目的的忙碌要好很多。
书中提到一个观点,战略聚焦,把资源和精力花在聚焦点上。当制作出相对合适的战略时,就把时间花在这上面。
一直觉得金融学是个很神奇的学科,比如行业利润率很高,还有,懂得并知道如何运用杠杆和复利的人真的很聪明。会让一个人成功速度快很多,减少很多不必要的努力,为什么会这么说呢?
以前组里有个男生,工作特努力,任劳任怨,其中一个业务环节的点做的特别好,整个公司没人能超过他,因为他在这个点上花的时间,精力比所有人都多,这间接证明他是个有思考有实践能力的人,但是业绩真的很一般。刚开始我特别疑惑,他每天那么忙,工作指标那么好,结果咋就那么一般呢?后来带他业务的时候,才发现,他缺的是一种战略思维,当我想把他从原有的业务思维舒适区拽出来时,他特别不情愿,就说,这种事你来做好了,不然要你当经理干嘛,心中真的是很无奈。他只是被动的在接受与别人合作带来的杠杆和复利,却没有一种主动的心态,也就意味着,他没有能力迁移的可能,换任何一份工作也许都逃脱不了低效产出的命运。
怎么能让他改变呢?包括现在的我自己,不同生活的体验是最好的方法吧。至少对于目前的我是这样的,思考了那么多,却实践的不多,生活方式不丰富。
不过最近两个月,每天都在接受来自各方面的思维冲击,那种感觉确实很爽,打破我原有的认知束缚,发现更广阔的世界,逐渐摆脱拘谨的特质,表现出内心渴望的样子。
《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听后感3.偏执背后的原因?(你感到迷茫吗)
有机会接触大量谈话的小孩拥有不可估量的认知潜力。
看到这句话的时候,莫名其妙对自己有了信心,因为自己从学校出来,做的所有的事情,都在和人打交道,我真的见识过各行各业,各个阶层的人,头脑中有大量的经验片段,这对我以后读书思考,提高认知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和效率。我很愿意去倾听和接纳很多人的思维和想法,我觉得他们也是世界的一部分,也有他们的价值。
今年上半年,我觉得我真TM苦逼,觉得赚个钱真累,心累,身体累。就想一个人待着,想出去见见人都没心劲。这几个月闲下来了,现在的我慢慢感觉自己还是想回到那种“苦逼”的日子,我心中的激情慢慢又燃起来了。
以前不怎么看好“偏执”这个词语,为啥,觉得有时候这种人挺讨厌的,给人感觉不好,太拧。最近通过和很多人,很多事的接触,就觉得,我还那么年轻,哪有能力去思考到很宏观的战略,即使有,我有资源和心力去驾驭吗?我还真有点虚,所有真正的改变都得在实际行动和感受中慢慢总结和改正。
为啥有这种想法,今天和一个94年小孩聊天,我去,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他那种年轻,激情,活泼,聊着互联网,想着赚钱,我还那么年轻,修养修养一段时间得了,该是我充满活力与战斗的时候了!
《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听后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