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被错读的经典

被错读的经典

作者: 秋水依然 | 来源:发表于2023-09-18 11:32 被阅读0次

    众所周知,我是一个没文化的家伙,不仅原先不读经典,还经常误读经典。比如《论语》中的这段文字,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第一个阶段,十五岁开始有志于求学,这句话理解没问题。

    到了第二阶段,三十而立,我一直以为此处的“立”是独立,事实上孔子说的三十而立,还是立志的立,十五岁有志于学,又过了十五年,那志才立住。

    立志很难的,多少人,一辈子都立不了志。我们身边不少人,过了四十岁还不知道自己的志向,只是想尽量多挣些钱,改善生活。经济上说,他可能已经能自立了,但这并不是孔子所说三十而立的立。

    张居正说:“学既有得,自家把捉得定,世间外物都动摇我不得。”这叫志有定向。也就是说,到了三十岁的时候,你不仅确定了梦想,并且任何事情都不能阻挠你追求梦想的脚步。

    第三个阶段,四十而不惑。到了四十岁,就没有疑惑了。怎么个没有疑惑法呢,就是对事物的表里精粗,了然明白。就像今天这社会,发生什么事,谁说什么话,它怎么回事,你都一眼看明,这叫不惑,俗称“明白人”。到四十岁成了明白人,就是没有疑惑。

    第四个阶段,五十而知天命。四十岁成了“明白人”,但内心还是不够强大,你越往前进,遇到的困难越大,你还是扛不住。发生各种各样的事,你是明白人,你不惑,又如何?做明白人只会给你带来痛苦!要再往前进,就得知天命。给自己注入天命的“原力”。

    天命,是人生一切当然的道义与职责。我不管你怎样,我只凭着自己的良知,凭着大是大非,去做!去行!天命在我,我是听天所命!这就是王阳明说的“致良知”,平定宸濠之乱后,在暗无天日的朝政,在巨大的政治压力下,他凭着天命良知,“我心光明”一往无畏,战胜了所有困难。

    第五个阶段,六十而耳顺。大风大浪过来了,见多了,外界的一切相反的意见与言论,一切违逆不顺的反应与刺激,既然我自己能立,能不惑,又能以天命处之,所以都不觉得刺耳。我知道它是怎么回事,也知其所以然,知道它为什么这样,我能心平气顺地去帮助它、教化它。到了六十岁,才做到了听到难听的话,不觉得刺耳,这容易嘛!

    第六个阶段,“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所谓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了。纵己之心之所至,不去检点管束自己,也无处不合规矩法度。这就是中庸之道:生知安行,不勉而中。什么叫生知安行呢,就是生而知之,安而行之。如果越了规矩法度,他自己就不舒服、不得劲、不安心,马上自动会调整过来,人生进入自动巡航,无论处理什么人、什么事,不用勉强自己,自然就能做到恰到好处,分毫不差!

    以上大部分解读来自于《华杉讲透<论语>》,那么我再谈谈自己的误读的地方。第一个,大家知道了,是三十而立搞错了。四十岁到六十岁这块,一般来说,误读的概率不大。这三个阶段理论看得懂,但做不到。

    为什么呢,说到底还是没有立志,正因为没有大志,所以才会混沌度日。比如我到现在这个年龄才突然手忙脚乱地想起来,嘿,我怎么就没有个志向呢。

    如果人没有立得住的志向,其实是很难度过人生的困境的,因为心灵很脆弱,也很软弱,根本承受不住巨大的压力,也别提站起来,一往无前的“致良知”了。

    等到了六十岁呢,有志向的人做到了淡泊名利,洞悉世间一切。没志向的人很可能稀里糊涂,顺着命运之轮滚下坡,走向那条必然的道路。

    终于到了七十岁,很多人大概都会和我一样想,终于可以松口气,想干嘛干嘛了。但事实上,孔子不是这个意思。他是说,经过那么多年的检点管束自己,自己所有的言行举止已经符合法度了,如果他的行为逾越了,他自己就不舒服了。所以他即使很随意自在的生活,他的一言一行也是不越矩的。此时,才真正如王阳明所说,知行合一了。

    这人生的六个阶段,其实是孔子的立志求学并践行的阶段,读的时候不能断章取义,要整体解读,这样才能读明白经典,读透经典,也不会产生如我这般误读。

    另外,我还建议读经典的话,可以选择华杉老师的作品。他的语言朴素,深入浅出,非常适合入门级选手阅读。WX读书上也有他的部分作品,大家不妨一试!

    网图侵删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被错读的经典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algv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