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婚姻育儿
北大三退档风波:被看见的孩子多幸运,独立自信、情商逆商高……

北大三退档风波:被看见的孩子多幸运,独立自信、情商逆商高……

作者: 小微变变变 | 来源:发表于2019-08-14 07:06 被阅读1次

这几天,北大对河南考生三次退档事件引发网络热议,事情是这样的,北大2019年在河南的“国家专项计划“招生8名,刚好这个计划里第一志愿报考北大的有8名考生,河南招生办按照北大的定向招生计划顺序投档,排名第7和第8的两名考生被退档了,其中有一名河南新蔡考生还是被三退,第一次退,河南招生办重新投档,北大招生办再退,河南招生办再投……,三次退档的理由都一样:“考生高考成绩过低,若录取该生,考生入校后极有可能因完不成学业被退学” ,正是这个建立在对考生未来预计之上的理由,惹怒了众网友。

在舆论压力下,最终,北大于8月11日在官微通报情况调查,承认退档处理过程存在不合规指出,并做出予以补录两名被退档考生的决定。

这两被退档又被补录的少年最终还是幸运的,如果没被关注,如果没有舆论压力,有可能就这样了了,或许就如第八名的考生已经采取的行动,接受呗,重新复读,再来高考。

所以,能被看见的孩子,足够幸运!因为现实中,有很多孩子是不被“看见”的。

在育儿过程中,父母要做的第一件要事便是,“看见”孩子。

什么是“看见”?

在亲子关系中,“看见”被赋予了更丰富更深层次的含义。简单来说,父母“看见”孩子=父母“感知+回应”孩子的需求。

哲学家贝克莱说:“存在即被感知。”意思是,只有被他人感觉到的事物,才能证明自己是存在的。也就是说,只有当他人对我们的行为作出回应时,才能证明我们发出的信息是存在的,信息存在,证明我们也存在。

人生而都有被看见的需求,比如婴儿没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回应时,会大哭大闹以赢得关注。比如,我们常说的“刷存在感”,朋友群里的各种“晒”、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人生感悟后神经质似的不断刷新,看有没有新的评论或回复,这些,就是被看见的需求。

心理医生分析案例时发现,很多有心理障碍的人都会抱怨自己的童年缺乏爱,以致成年后也不懂得如何去爱别人。所谓缺爱,其实就是在他们幼年时,需求没能被“看见”,既不被感知也不被回应或是感知了不回应。长此以往,需求只能被隐藏起来,但却无法消失。这样长大的孩子,他们对于外界的回应要求会慢慢降低,同时变得不善于向外界表达自己的需求,也不会有效回应别人,与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会越来越糟糕。

可以说,孩子从小能否被看见,决定了他们心理健康的程度。若一个人从小就被忽视,存在感很弱,就很容易导致价值感缺失,会感觉一切无意义。

能够被看见的孩子,究竟有多幸运?

自我效能高

自我效能指的是在特定的甚至是极具挑战性的情况下,一个人对自己掌控局面能力的信任程度或强度。自我效能高的人相信他能做到某件事,而自我效能低的人则认为自己做不到。

前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在她的自传《成为》里提到一件事:

米歇尔高中即将毕业,她参加了普林斯顿大学的申请咨询,咨询顾问回拒她说:“我不确定你是上普林斯顿的料。”

米歇尔当时的想法是:“如果我决定相信她,那她的话将会彻底摧毁我的信心,她提醒着我,我不够优秀。”

但幸运的是,父母从小给米歇尔的教育让她有足够高的自我效能,给了她勇气追寻自己的目标。最终,米歇尔如愿进了普林斯顿大学。

幸福感强,积极乐观

“洪荒少女”傅园慧圈了不少粉,大家都喜欢她的积极乐观。

看了综艺节目《我家那闺女》,才知道,乐观的孩子背后必有看得见孩子的父母啊。比如,傅园慧的父亲。

傅爸爸在节目中提起一件旧事:傅园慧刚到省队时曾和队友说自己是天才,引发队友嘲笑。

傅爸爸知道这事后,很认真地对那个队友说:“没错,我闺女就是天才。”

傅园慧在世锦赛半决赛中失利被质疑时,傅爸爸一如既往支持鼓励女儿:“一场比赛不能说明什么,只要心中的梦想还在就会拼搏努力。

所以很多人在喜欢傅园慧的乐观时,更羡慕她有这样能看见她所有的爸爸。

逆商更高,更加独立

科幻作家郝景芳说:“每个孩子身体里,与生俱来都带有对自己的自豪。家长需要做的是看见它,像一颗小小的种子一样保护起来让它发芽。当孩子感受到自己被相信,他也会学着相信自己,进而期许更好的自己。”

“一个孩子进入真实世界,首先需要做到这个世界认可的胜任,做到能够让自己按自己期望生活得优秀,然后才有空间和余地随心所欲。”

被看见的孩子通常能得到更多的期许,在挫折与困境中能被鼓励“别放弃,你可以!”一旦孩子体验到被信任和成功的喜悦,这种感受便能进化成他抵抗未知困境的力量,成为其精神动力。

父母怎样做,才能更好地“看见”孩子?

看见孩子的长处

父母要看见的是孩子的长处,而不是放大孩子的无心之错或紧抓着孩子的不足之处加以奚落。

把三个孩子都送进斯坦福大学的陈美龄认为:

“比较”是最不能做的一件事,不应该把孩子进行比较,比较的话一定会失败,因为一定有人比你好。如果要比较,也要和今天的自己、昨天的自己比较,孩子有一点进步就该鼓励、发扬。

17岁的女孩熊翎天生失明,她6岁开始学琴,12岁拿到钢琴十级。

2013年,获得香港世界青少年“金紫荆花奖”艺术大赛最高奖。

2018年,获“李斯特纪念奖”香港国际钢琴公开赛四川赛区选拔赛自由选曲少年组一等奖。

2019年,她作为“全国自强模范”,在人民大会堂受到了表彰。

熊翎获得的这一切荣誉,离不开妈妈对她长处的“看见”。一生下来就失明的孩子,在妈妈发现女儿对钢琴感兴趣后,便大力支持,从每一堂钢琴课到每一次比赛,妈妈都一直陪伴着孩子,给她鼓励。

正如网友所言:“这么优秀的孩子,即使眼睛看不见,未来也会是一片光明。”

在人民大会堂受表彰后,熊翎在宾馆拍照留影

看见孩子的需要

父母才是最了解孩子的人,最应该看见孩子的需要,并给予积极回应。

香港歌星陈美龄就是这种能看见孩子需要的妈妈,她把三个儿子都送进了斯坦福大学。

她在著作《50个教育法》中提到亲子教育中最重要的理念就是,了解孩子的需要,教会孩子选择和判断。

她的大儿子,在中考结束后,想自己选择高中。并且放弃了已经考取的排名前三的学校,选择了有骑马和野营的、排行第七的学校。面对孩子这样的决定,换做有些父母,可能早就跳起来坚决反对,但陈美龄尊重了孩子的选择。

三个考上斯坦福的儿子各有特点,陈美龄介绍道,大儿子从小喜欢数学和科学,二儿子喜欢音乐、写作,第三个孩子则最喜欢看书。“我会鼓励他们放手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最重要的是他们开心。”

帮助孩子表达自己

武志红说:“当父母能够帮助孩子,用语言去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时,这就是爱。”爱是对人性的看见和容纳。

他讲了这样一个案例:

我一位咨询师朋友,她在和家人说话时,她女儿很多次在房间里喊:“吵死了!”一开始,她觉得被女儿伤到了。但那天她整体上心情不错,先忍受了孩子扔来的情绪,待了一会儿后她想,女儿正在做作业,应该是处于严重的焦虑中,于是理解了女儿的情绪。然后她真对女儿有了一点愧疚,过去对女儿说:“对不起,妈妈吵到你了。”

这个道歉迅速让女儿的情绪平息了下来,而女儿待了一会儿,冲出来找妈妈了。这位咨询师妈妈的感觉是,当女儿表达不满,她看不见,也生气时,母女俩之间的情感连接被切断了。而当她看见了女儿的情绪并道歉后,亲子间爱的联结又恢复了。

在生活中,最难受的莫过于有一件事,死活说不清楚,只能干着急。所以父母教孩子学会用语言表达情绪,并学会求助很重要。我们的最终目的在于让孩子明白“自己能解决问题时可以积极解决问题,无助时知道怎样求助他人”。

教孩子有想法就要执行

Airbnb的创始人Chesky每次见完巴菲特之后,便马上把导师那里学来的智慧复制到了整个公司。比如,他启动了 “周日之夜系列”活动,总结一周学到的经验。再比如说,他会通过邮件与全公司员工交流,让新雇员每礼拜参加1小时的Q&A会议等等。这些都是他从巴菲特那儿“偷”来的经验。

乔布斯曾说过,做事的人和做梦的人最大的差别就在于,能不能马上开始行动。乔布斯自己特别干的事就是,有疑问了,直接打电话给某个领域最厉害的人请教问题,根本不在乎是否被拒绝。

从小培养孩子这点很重要,这是孩子与社会链接,进而能被社会“看见”的重要一步。

知乎上有个问题说:为什么有些孩子长大后特别排斥父母。

其中有一个高赞回答这样写道:

往往是在孩子最需要你的时候,你却看不见。而在孩子长大后不需要你的时候,你却紧紧跟着,步步相逼。

如陈美玲所做所说,在教育上,最重要的是看见孩子,教他们学会自我肯定,追求自己的梦想,走自己的道路。 愿我们都做看得见孩子的父母。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北大三退档风波:被看见的孩子多幸运,独立自信、情商逆商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alwj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