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书:《深度工作》

作者: 才饮韩江水 | 来源:发表于2018-02-11 12:53 被阅读36次

          无疑,这又是一本符合我个人价值观的书。既然时间是宝贵的,就要考虑单位时间创造的价值,而单位时间创造的价值更重要的是跟专注力有关。所以,专注力比时间更宝贵。作者卡尔.纽波特是一个知行合一的人。他是麻绳理工学院计算机博士,和许多学者一样,需要长期有效的产出影响深广的学术成果,但他和很多学者面临的现实问题一样,海量的电子邮件,大小学术会议,频繁的学术出差和学术讲课,迫使他们在繁杂的多线程工作中不断的切换注意力。看起来非常忙碌,但这样的忙碌其实无法产出真正有用的成果。基于这样的思考,他深刻的认识到深度工作的重要性,提出深度工作假说并在工作中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全书分成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从神经学、心理学和哲学等多角度的论治深度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第二部分是从实证的角度指导我们如何进行深度工作。其最终的目的是实现“通过深度工作过上富有效率和意义的生活”。打动我的还有他的坦诚,他说写本书不仅仅是为了分享并引领大家相信并开始深度工作,更重要的是为了促进自己更好的实践。我认可他的第二个写书的目的。所谓的新认知大致经历这几个阶段,接触某个理论--认可这个理论--相信并践行--反思,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深化思考,形成文字--指导新的实践--实现螺旋式上升。本书让我颇有收获的几点内容:

          一是进一步从理性层面让我理解深度工作的意义。我在2016年第一次接触时间管理的书籍和课程,当时看了《搞定》系列和《高效能人士的七大习惯》等书籍。此类书籍大量的篇幅都在讲专注的重要性。在具体操作上,我选择了番茄钟这个时间工具,让需要专注做的事情尽量在番茄钟时间内完成,期间不受任何外界的打扰,包括接听电话、回复信息和无谓聊天等。这样做的结果,确实会让任务的完成效率更高。但感觉总有不尽满足的地方,直到阅读本书后才有释然的感觉。作者提出:深度工作是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这种努力能够创造新价值,提升技能,而且难以复制。这是一个完整的不可断章取义的概念,包含了几个因素:专注、认知能力极限、创造新价值、提升技能、难以复制。也就是说,如果我们仅仅选择了专注,而不注重另外几个因素,其实它仅仅是效率的提升,还算不上是深度工作。比如,我写个人年度总结以前需要3个小时,通过使用番茄工作法只用了1.5小时,它仅仅是效率的提升,算不上深度工作。但如果花上两天时间,在深度工作的状态下完成了医院质量管理战略的制定,这个才算得上是深度工作。阅读也是一样,以前我习惯于大量的粗放的阅读,常常在短时间内就看完一本书,形成了感性的认识,但不是太注重注重与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深度链接,没有系统的整理并形成文字,一样不属于深度工作,因为它没有具备以上几个特点。就好像农民在春天漫无目标的广泛播种,没有及时的管理和收获,很多种子就散落无人留意的角度自生自灭的生长,或者被鸟儿啄食,或者被虫儿肯吃,或者自行掉落,完全成为浪费。所以,于我而言,以后会更加注重一项工作是否具备深度工作的全部因素,在这个认识基础上,再进行时间规划并运用深度工作的技巧。

          二是作者论证观点的严谨和采用的方法让我深受震撼。本书的观点其实就是两点:1、提出了深度工作假设:深度工作能力日益稀少,而它在社会经济中的价值却日益提升,那些能够培养这个能力并内化为工作生活核心的人,将会取得成功。2、深度工作能力是需要培养的,也是可以培养的,可以通过训练大脑,转变工作习惯来完成。但他为了论证这两个观点,参阅了大量的文献,进行了跨学科理论的学习,列出了许多当代各领域的杰出人士的实例,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去论证他的观点,使得读者能够给由浅及深的理解并相信他的观点,从而更好的进行实践。在论证深度工作实践的章节,他更是列出了各种不同类型的深度工作模式,来帮助读者甄选最适合自己的深度工作方案。包括禁欲主义哲学(需要与世隔绝一段时间)、双峰哲学(需要连续安排多天时间)、节奏哲学(一天中固定某个时间或者某项任务)和新闻记者哲学(随时插入深度工作)。对于绝大多数职场的人,包括我自己,最具有实操性的应该还是节奏哲学和新闻记者哲学两种相结合深度工作,节奏日程安排者通过雷打不动的惯例支持深度工作,确保能够定期完成一定的工作,比如每天固定完成4-5页的学术论文写作,这样通过一定时间的累积,就可以完成整本书。而新闻作者哲学是在日程安排中随时可插入深度工作的方法。前者需要强大的自律,后者需要经常练习,而且还非常需要对自己的能力有信心—坚信自己所做的事情有意义而且将会成功。落实到具体方法就因人而异,各有体现了。包括习惯化,习惯在哪里工作,用多长时间工作;习惯审视自己在工作时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习惯于从各个层面更好的支持自己的工作,这个习惯化需要充分的自我理解和不断反思调整。作者还提到一个我个人其实比较认同的大手笔做法,两个非常有代表性的例子:1、J.K.罗琳在完成哈利.波特最后一部《死亡圣器》的时候遇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她发现在家里和办公室都无法完成深度工作后,以每天1000美元的高价果断入住了五星酒店套房。最终在这个昂贵的金钱投入中高质量的完成了该书。2、彼得.尚克曼是一名企业家和社交媒体的先驱。他发现3000英尺的高空是帮助他保持专注的理想环境,之后他签了一本书的合同,要求他两周完成,为了完成这个任务,他买了一张美国往返东京的商务舱机票,在飞往东京的航班上写了一路,抵达日本后在商务舱休息室喝了一杯咖啡,然后登上返航的飞机,又写了一路。30小时,4000美元,完成了该书。其实,这些看似非常规的做法背后蕴藏的意义就是:推动你的深度目标占据心理优先的地位,解锁必要的且重要的心理资源。我也有过一次飞机升级商务舱的经历,相对宽敞、舒适和安静的环境下,2小时的航程专注的完一本书,受益匪浅。

          三是再次印证了价值观的重要性,只有在探索和理解自己之后,知道自己要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工作对于自己的意义是什么,什么对自己最重要之后,你才知道你的时间要花在哪里,你才知道什么地方最需要你的专注。而这些都是思考,甚至必须是深刻思考的产物。没有这个前提,你把浮浅工作也用上深度工作的技巧意义并不大。虽然价值观不是短时间就可以想明白的事,但我始终觉得,“朝闻道夕死可矣”,不管什么年龄,不管处于人生哪个阶段,都是可以通过不断的探索自己来思考这个问题,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足够的耐心。你要不断的检视那些你看到的,你听到的,你想到的,触动你的,震撼你的,回应你的,然后从中渐渐看到全象的自己。刚开始也许很模糊,但随着时间的推进,觉察的深入,终将会越来越清晰。在几个基础上,确定自己在工作上最需要做的几个项目,制定计划,有条不紊的去推进。这样将更容易把工作成果化。甚至可能如荣格一样,在伯林根石屋里完成了对佛洛依德的彻底转身,创新了心理学理论,改变了世界。

          最后,为什么我们知道了这么多道理,还是很难进入深度工作呢?这个问题还是回归到心理层面上,一是繁忙假象能够给我们带来虚幻的慰藉;二是当我们创建一个美好的事物时,内心一直会有不安,因为我们会害怕面对也许这个美好的事物暂时没有那么好或者最终可能没有那么好。这就是我们需要跨越的舒适区和恐惧,很多人都是因为没有办法跨越,从而无法将自己的才能发挥到极致,创造出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基于此,也许我们每个人首先要做的事情仍旧是跳出舒适区,直面恐惧,面向未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荐书:《深度工作》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amkt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