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形容地主家儿子的幸福生活,总爱用这样一句话:“那过的才是人上人的日子啊!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还能比这样更幸福吗?”这样的日子,在我的童年时代,是不可想象的。不过,我们也偶尔会有感觉自己就是地主家傻儿子的快乐时光,比如,爸爸妈妈为我们焙锅巴的时候。
不拘是哪个季节,不拘是哪一顿饭后,要是爸爸妈妈得了空,我们会有一样花钱也买不到的美味——黄金锅巴(焙锅巴)。
焙锅巴的前提条件是,当餐烧饭前的锅必是烧过一样大菜——重油的荤菜。如此,带着残油余香的锅煮出的饭,便会有一个非常完美的锅巴。这个锅巴完美到可以不需借助更多外力,只需轻轻一挑,就能一整个地从锅里起出来。
当然,从锅里起出来的锅巴就这样直接吃,也不失其作为锅巴的价值。但是,看到这么完美的锅巴,居然无所作为,这真的不是我们家的传统。
爸爸妈妈早就接收到我们姐弟三人企盼的目光,很有默契地分工合作——妈妈坐在灶下,打了一个小小的稻草结,划了一根火柴,点着了,将它送进灶膛。爸爸站在灶台前,等着锅的温度慢慢升高,一边提醒着妈妈加火或减火。爸爸伸出右手,张开手掌,感受着锅的温度。在锅达到合适热度的时候,爸爸舀了一汤匙菜油,快速地绕锅一圈,让油顺着锅与锅巴之间的缝隙渗进去。爸爸观察着锅巴的变化,让妈妈再加一个小稻草结。锅巴颜色稍有变化的时候,爸爸将锅巴翻了个面。锅巴背面的颜色非常漂亮,看了就让人忍不住流口水。爸爸又舀了一勺菜油,重复了之前的动作。爸爸估计着原先正面的锅巴已经变了颜色,便提醒妈妈减火。爸爸掀起锅巴一角,看了一眼,果然,原先白色的米饭粒已经由极浅极浅的黄色变成了金黄色。大功告成。
锅巴在灶火的烘焙之下,在菜油的加持之下,其香味神奇地加倍,实现了完美的升华。爸爸大刀阔斧地将锅巴划成小块,盛到一个盘子里。不过,盘子的功用总是不能好好地发挥,因为我们全都直接手嘴并用,迫不及待地享用起完美的黄金锅巴来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