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拿着教案和课本,匆匆的走向了母校的教室,刚进到教室门口,叮铃铃的闹钟响起来,我揉揉惺忪的眼睛,原来又是个梦!这样的梦不知道做过多少次了。人们都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可见母校已经深深地刻印在了我的记忆里。
准确的说,我中学的母校有两个,但又是一个。初中是在车村乡中上的,位于车村街;高中是在嵩县二中上的,位于孙店街东头的原守备衙门;参加工作又到了二中,此时的二中已经由孙店旧址搬迁到原乡中的位置,和乡中合并成立了高初中一体的完中。
一九八四年,十一岁的我进入了当时全乡最好的初中-车村乡中(当时全乡还有八个联中),开始了三年的初中生活。那时候根本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只知道要学习,不能贪玩,完全不知道学习为了什么。记得当时刚开始有中师和中专,而我们村就有一个考上了中师。那个时候的中师中专是不得了的呀,十里八乡的人奔走相告,家里有学生的家长都会说:看谁谁谁,你也要像他一样,好好学习,将来也要考上大学(农村人不知道中专和大学的区别,认为考上学了就是大学)。(说来也巧,现在和我一个办公室的老师也是那一届考上中师的,和我们村那位的是同学,不过人家后来跳槽了,当上了某个县的法院院长)。即便有这么好的榜样,但我还是没有能够明确自己的目标,以至于三年后没有考上中师中专不说,连县一高也没有考上,只好上了当地的二高。
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几乎没有往街上去过,更没有出过远门,以至于刚上初中的时候,最大的困惑就是——想家。记得刚开始有一次星期日下午去学校,在刚走出门的路上遇见了四姑,似乎一句正常的问候,却勾起了我想家的欲望,呵呵,想着漫长的五天半的时间,还没有到校,就开始想家了。这种情况持续了很久,以至于后来上高中,甚至于上大学的时候都时常想家。
家里离车村街有二十里路,311国道连通的家和学校,道路还算宽敞平坦,就是当时的土路而已。每天大约有几班客车,票价是两毛五,这个看起来让现在的三岁小孩就不屑一顾的两毛五,在整个的初中三年,我可是一次也没有消费过,因为上初中的第一年,父母给我五毛钱,就够我了一星期的生活费了。每到周日下午大约两点钟,就从家里开始出发上学了,有时是和几个同伴一块,还有时候是自己独自前行。从家里到学校步行大约需要两个小时,而自己独自上学的时候,走起来累不累先不说,心里边还忐忑不安,就是害怕呀,怕遇见坏人。遇到下雨的时候,打着一把小伞,顾前不顾后的,等走到学校的时候,身上和鞋子上基本都全湿了。
上学校也不是全部步行,偶尔也会乘自行车去学校,这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和我同伴的有一个同村的女孩,她的家庭条件比较好,她的爸爸是邮政所的职工,她家有一辆28自行车,她爸爸送她的时候有时会把我捎上。她坐在后座上,而让我坐在前杠上。那只是鸡蛋粗的一根钢管而已,现在想起来根本是不能坐人的。坐到学校的时候,我的脚和双腿就已经麻木的没有知觉了,得在原地停留好长时间才能够恢复过来。第二种情况是我叔叔送我上学。我叔叔其实只比我大七岁,那个时候也就是十八岁而已,已经会去借一辆别人的自行车,把我往学校送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