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都在积极地获取关于自身的知识。
1.人为什么要寻求自我认识?你为什么会想认识自己?
A 自我提高动机(模型)(促进、保持、保护自我价值感的愿望)价值感
喜欢自我感觉良好,并最大程度获得自尊感。
自我感觉良好是人类基本需求。所有的生物体都喜欢自己感觉良好。这是人类很多行为的动机。
当某些特质是人们非常想拥有的时候,他们往往会寻求积极反馈而不是必要的准确性。
人为什么需要这个?
解释不一致。或说这种感觉能让人内心满意,或说这种感觉总伴随着积极的结果,或说它让生命充满了意义,并增强了人们对死亡的承受力。
B 准确性动机(模型)
人们想要了解他们真是的样子。
知道真实的自己,可以减少不确定性;认为有责任了解真实的自己;有助于生存。
C 一致性动机(模型)——自我验证理论
人们被鼓励去保持和强化他们现有的自我观念。寻找与自己的看法一直的信息,避免和否认与自己看法不一致的信息。
即一旦人们有了关于他们自身的看法,他们就会努力证明这些自我观念。
他人的看法与自己对自己的看法一致,会让我们感到更舒服和安全,社交会更平稳和有益。
即使有些自我观念是消极的,人们也会渴望真实的消极反馈,而不是虚假的积极反馈。
2.自我认识的来源(获取与自我有关的知识的方式)
A 物理世界
B 和他人的比较(社会比较)
分向上比较和向下比较
C 纳入他人对我们的看法(反射性评价)、
反射性评价模型:
是想象中的他人对我们的评价,而不是他们对我们的真实的评价,决定了我们的自我评价。
也就是说,他人对我们的看法(真实评价)经过知觉评价间接影响了我们的自我评价
(真实评价——知觉评价——自我评价)
D内省
是非常可靠的认识自我的方式。
直接检验我们的态度、情感和动机。你的思想和情感是你样子的最有价值的信息。
你的思想和情感能提供有意义的自我认识。
但这是建立在人们并不总是知道他们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的前提上的。如果我们对某些人、物或问题会有这种想法的原因太过关注,会使我们陷入迷惑,并破坏自我认识的准确性。即对我们为什么这样想的原因想得太多会降低自我认识的准确性。
F 自我知觉
自我知觉理论(行为归因)
人们并不总能知道他们做事的原因,而当这种情况发生时,他们是通过分析事情所发生的背景来推断他们行为的原因。(内部线索模糊或无法解释,便通过外部线索推断内部的状态)——人们对自己行为的归因,这也是自我认识的重要来源
间接检验我们的态度、情感和动机。
3.人是如何看待自己的?
正向偏见
大多数人对自身的判断并不完全准确,会比实际更高一些。
大多数人认为自己比别人好。
自我评价与他人看法的关系:(自我评价与客观标准之间的关系的研究较少)
在不存在价值高低的特质(或者说价值低的领域)上,自我评价一般比较准确。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也比较一致。如你的准时性和尽责性、整洁。
在非常想具有的特质(有价值的领域)上,自我评价一般不准确,他们喜欢用更积极的词汇形容自己,偏高。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一致性低。如你的聪明程度和吸引力如何?
自我评价与行为之间的一致性:
人们在预测他们未来行为时会对他们的能力过于自信,尤其当行为是社会所希望的或积极的时候。比如高估他们参与社会期许活动的可能性。
人们往往对自己具有正向偏见。
4.人们如何保持积极的自我观念
有多种机制可以帮助人们保持自我观念
A 不平衡地处理与自我有关的信息:积极寻求与自我有关的积极反馈,而不接近或主动避免消极反馈。(验证性偏差)
有偏见的信息搜寻方式
B 不平衡地归因积极和消极结果(自我服务归因)
积极的结果归于自我中高度有价值、稳定的、核心的方面(如性格倾向归因),消极的结果要么归于非核心方面,要么归于外部因素(情景归因)。通过否认消极结果是因为个体的特性、能力或特质,即使个体面临消极反馈,也能保持自我提高的信念。
这是社会心理学领域最可靠的发现之一。
C 自我妨碍(隐藏消极反馈,使消极反馈信息变得模糊)
为成功设置障碍,主动隐藏消极反馈。
主动冒可能失败的风险,因为这样能确保失败不会牵连自我中有价值的方面(如低能力),这样,可以把失败归于外部环境或内部因素中的非核心方面,即使失败也能坚持自己有能力这一信念。
D选择性地与喜欢他们的人交往
选择与喜欢或欣赏我们的人交往,确保得到的是积极反馈。
E 有偏见的社会比较
与比自己情况更差的人比较。(下行社会比较)
下行比较频繁,对自己的感觉更好。
当周围没有人比我们差时,会杜撰出更差的人。
上行比较能获得灵感和希望,如癌症病人更愿意与比他们做得更好的人交往。
自我评价维护模型:
与个人关联度较低的领域,上行比较。
与个人关联度较高的领域,下行比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