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25日 周一
亲爱的L:
今天下午下了班,我从办公室出来,走到大楼口才发现,天气晴得非常好。是云南秋天最深邃而透亮的蓝,风轻云白,像画报里那样。今天我看了太多字,又听了太多话,7个小时的工作时间,差不多被榨干了。站在大楼前的蓝天白云下,我觉得国庆假期应当好好犒劳一下自己—今天也看到了放假通知,9月30日-10月8日,共9天。想想在家吊着腿做卷子的高三生,又只好叹口气。最好的休息,就是三餐四季,呆在家里。没法出门,就这样安慰自己吧,我会好好找几本书来看,好好听一听音乐,看几部电影,在家附近爬爬山,跑跑步,完全沉到我的生活里。
晚饭时,和家人说起了我昆明的亲戚们。我们常常在没什么可聊的时候—上有七十几的老父老母,下有十七岁的青少年,想有几个共同感兴趣的话题,除了天气,健康,时事新闻,明星八卦,也就只有八一八亲戚们的近况了。我的妈妈有一个姐姐一个哥哥在昆明,我的父亲,有一个弟弟在昆明,如今都繁衍了好几个家庭,每次遇到家庭聚会,一般是小辈里的婚礼之类,他们的姐妹兄弟及其一家子凑到一起,那真是很可怕的场面。亲爱的L,你知道中国人的家族观念有多可怕吧?我常常被那样的场面震慑住,需要大半年才能缓过劲来。我和我哥哥都很不喜欢参加这类家族聚会,他比我圆滑,应付得好像很喜欢,笑意融融;我不行,常常只笑着坐在一边,没什么多余的兴头。但我父母那一辈,却是兴致勃勃地可以凑一个晚上,说呵笑呵,老阿姨们手拉手坐在一起,说都说不完。听来听去,她们都在说儿女孙辈,这家那家,东长西短,我的笑都撑不住要掉下来。还是不得不陪着。哥哥出国后,我家几乎没有什么事张罗亲戚们聚会,父母每每在其他亲戚家聚了回来后,感叹很多天。他们越来越老了,慢慢地也不太爱热闹场合,老俩口在那些亲戚中得到的人生教训太多了,常常吃饭时跟我们谈起。
我是个不太爱张罗的人。毕业后回到小城,几乎是亲戚里最不活跃的。那些姨妈叔伯包括我老妈都说我冷性子,慢性子。表兄妹们对我又有点“隔应”,呵呵,我是我家族里第一个女大学生,你笑了吧?他们跟我说话好似总有一点不太放松,也不太跟我开玩笑,看起来我不是很爱说话只是在陪笑。其实都不是的。我只是不想老是一晚上地围坐在一起闲聊,打趣,玩牌,磕瓜子。我宁可出门去散步去爬山,可他们又不愿意去。于是我就只能陪坐,看电视,听他们聊,直到大家一起起身,又告辞又挽留,再把话头捡起来说个十几二十分钟,终于真的散伙了。这样的聚会早些年一年总有个三四趟,后来渐少,现在父母的老哥哥老姐妹们都老了,七老八十的,聚得越少了。我的年岁也渐长,慢慢地也从当年自己的莫名其妙的“隔应”中,看出了处世的不成熟,不圆融,不懂得迎来送往。现在从世事里也知道了厉害,喜静不爱张罗的那股“隔应”气已经长到了骨头里,也是不好的。在小城生活中越来越希望自己多一点生趣勃勃,野心勃勃,却也改不了了。
我的昆明亲戚们,是我家饭桌上一个极好的谈资。他们总是兴致勃勃地,爱恨鲜明地追逐着,活得很有兴头。做着不大的生意,过着舒适的日子,每次聚会,喧哗而热情,衣着光鲜。表姐们(我是最小的表妹了),陪着长辈,老公,儿子,春风满面。偶而也会争吵,撕扯,为各种家务事大费口舌,却让我莫名地动容:现在的我没有那些书包气了,我努力地看清、了解身边的世事,他们活得多么投入而真实,用一辈子去卖力地活。这种生猛光鲜地活着,哪怕透着些些市侩,些些俗气,却是让我羡慕的。以前的我,亲爱的L,哪怕在你眼中和记忆里的我,是多么不真实呵,像一张纸那么苍白又单薄。
不知道你写这些给你是为了什么。祝你安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