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收到上级要求读书分享的书目是蒙台梭利的《童年的秘密》,原来也听说过蒙台梭利,但是总感觉是关于婴儿和幼儿的,自己孩子已经读大学了,教的对象又是初中的孩子,所以一直将之放在涉猎圈外。
接到通知后,将书本粗略地翻了一翻,但只是无头苍蝇,没有目标,没有动力,字平平而过,也没有留下什么痕迹。想想,我可能需要一个支点,带着研究去读,可能更好一些。
最近讲《世说新语》,查资料时发现,谢道韫“咏雪”“未若柳絮因风起”是在七岁,《陈太丘与友期行》文中说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王戎识李》中“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就产生了一个奇怪的念头,为什么都是七岁呢?而且还记得骆宾王写《咏鹅》诗也是七岁,甚至翻看了鲁迅的《五猖会》,他被父亲要求背诵《鉴略》也是在七岁。
曾经在读者杂志里看到一则外国的故事,一个叫做凯瑟琳的小女孩,也是七岁时,就拯救了上百万非洲小孩的生命,她用不吃点心、不买玩具的方法节省下零花钱,还募捐买蚊帐送给非洲的小孩,以避免这些小孩子因疟疾而死。
于是我就觉得奇怪了,为何古今中外的这些早慧的故事,或者记录名人童年时,都会选择七岁呢?
我猜想,七岁在儿童的发展期中肯定有一些特殊之处,不一定就是七岁,可能就差不多这个年龄,我想《伤仲永》所记录的就是这个年龄吧。这个年龄应该是儿童接受外界信息后,运用自己的想象力进行创作的时期,记得曾经网上曾经有一个幼儿园的孩子写了一句:“太阳把天空烫了一个洞”,应该也是这个年龄的。生活中,我们说童言无忌,有些儿童说出经典的语录,也应该在这个年龄吧。
带着这个思考,我再次翻开了蒙台梭利的这本书,想要从中寻找童年的秘密,虽然还没有找到精确的答案,书本上也不一定就有这个问题的答案,但读书的感觉不一样了。我看到了一些句子:
“儿童是成人的老师”
古罗马诗人朱维诺尔说:“应该把最崇高的敬意献给儿童。”
我们原来总是认为婴儿是无意识的,或者只是在接受外界的一切,书里告诉我们,婴儿是有心理活动的,他们有自己的思考的世界。我想这些金句,或者这些行为,是他们这个世界的才气外溢了吗?也许七岁正是他们从他们的世界跨入我们成人的世界的接口吧。我怀疑《皇帝的新装》中的那个小男孩子,也应该是这个年龄的。两个世界的规则是不一样的,正如《小王子》里所说的:
大人到底有多现实呢?小王子说,如果你跟他们说你认识了新朋友,他们不会他的声音怎么样,喜欢什么游戏,会不会收集蝴蝶,只会问:他做什么工作,赚多少钱?如果你说你看到一座漂亮的房子,窗台上摆着天竺葵,屋顶有很多鸽子,他们是想象不到的,但是如果你说:我看到一座价值10万法郎的房子,他们立即就会惊叫:好漂亮的房子啊。你看,大人的世界就是这么现实,他们不会发现生活中真正的美,只是有目的的活着,越是清醒,就越是不快乐。
原来这本来就是两个世界,七岁,就是这两个世界的分割线?
网友评论